大壩攔沙,江湖失衡?長江新麻煩
198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時,泥沙組專家按“最危險”程度預估長江上游來沙量,但卻沒想到上游水電會出現大躍進,這些水庫群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攔沙效果。
責任編輯:何海寧 蘇永通
長江上游水電大躍進成了三峽入庫泥沙減少的主因。圖中河流上的橫線為已建成或規劃中的大壩。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三峽水庫從2003年蓄水起的十年間,入庫泥沙量僅為論證預測的42%。長江水利委員會認為,這更有利于延長水庫壽命,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但也有專家稱,這加劇了下游湖泊旱情。
198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時,泥沙組專家按“最危險”程度預估長江上游來沙量,但卻沒想到上游水電會出現大躍進,這些水庫群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攔沙效果。
洞庭湖、鄱陽湖都欲建閘,減少上游水電對“江湖關系”的沖擊。“整個長江已經不是一條天然的河了”。
2015年1月31日9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點星子站水位為8.01米,逼近8米的極枯水位。鄱陽湖畔的都昌縣,7臺水泵24小時開足馬力,方能保證縣城18萬人口的供水。
這種局面已持續10年,江西、湖南等沿江省份深受困擾,一些官員和學者指于2003年開始蓄水的三峽工程對旱情有影響。
“三峽對鄱陽湖的影響主要在蓄水階段:枯水位提前,枯水時間延長,枯水位降低,冬季的枯水情況在秋季就出現了。”2015年1月15日,江西省防汛辦主任徐衛明在電話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這已引發了經年論戰。另一方是為三峽工程辯護的科學家。2011年春,在50年一遇的旱情中,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就曾對媒體稱,旱情并非三峽引發,而是大氣環流影響的結果。
然而,一份驗收報告為論戰提供了出人意料的注腳:長江中下游江水含沙量銳減。長江水利委員會稱這有利于三峽水庫使用壽命,也減輕了中下游防洪壓力。有專家認為會使干旱的湖泊雪上加霜。
三峽庫區泥沙量的數據,在1980年代曾是科學家們論證的焦點。但是,當年集中了國內頂級科學家,經過數個模型得出的預估值,卻與運行后驗收的真實數據偏差驚人。
泥沙量少了42%
為枯水心憂的還有湖南省水利廳原副總工程師聶芳蓉:“三峽蓄水后,在9、10月份最需要用水的時候,從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水減少了70%以上,最嚴重的時候,少了90%。”聶解釋,“長江的水來得少,而且水進入洞庭湖變得更加困難。”
導致江水難以進入洞庭湖的原因之一,在所有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科學家中,均認為與上游入庫的泥沙劇減有關,因此經三峽大壩下泄出庫的江水含沙量銳減。在水利學上,這被稱為“清水下泄”。
長江的新麻煩來了。
對長江下游的江湖而言,清水下泄各有利弊。一方面,長江河床經清水沖刷,不斷加深,利于防洪;含沙量少的江水進入通江湖泊如洞庭湖中,其萎縮速度將大大延緩。
然而,弊端也正是源自利好。長江河床加深后導致長江水位下降,“在(洞庭湖的長江湖口)松滋口和藕池口,冬天枯水時,(連接長江和洞庭湖的)河床底比江水水位還高,長江的水進不來。”聶芳蓉透露。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以下簡稱《三峽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