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十六天,他們不愿提起”白先勇說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
常有老輩本省人悄悄跟我講:“當時要不是你父親到臺灣來,臺灣人更不得了啦!”他去的那16天,他沒有槍斃過一個人,還救了好多人。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1947年3月,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右)趕回南京,連續兩天獲蔣介石召見。召見是為讓白崇禧去臺灣宣慰“臺灣暴動事件”。在這之前,白崇禧正在華北督導綏靖區政務,左為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
白先勇覺得他父親白崇禧將軍的功勞被忽視了。
他一直想為父親立傳。將近二十年的研究里,他有一個發現,在“二二八”事件的官方歷史里,白崇禧將軍基本處于隱形狀態。白先勇覺得,自己有責任替父親把歷史寫出來。
1947年3月,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從公務中趕回南京,在8日、9日晚間連獲蔣介石召見。十天前臺灣省專賣局在臺北街頭查緝私煙,打傷小販林江邁,圍觀群眾反過來打了緝私員和執勤警員,緝私員向人群開槍,打死了市民。第二天市民在行政長官公署前聚集請愿,衛兵開槍。對新政權的不滿演變成“臺灣人”對“外省人”的怒火,武裝沖突迅速蔓延全島。南京政府很快把“二二八事件”定性為暴動,調兵力登臺鎮壓。
從蔣介石那里,白崇禧知道自己將去臺灣宣慰“臺灣暴動事件”。
白崇禧原計劃3月12日赴臺,因陳儀的建議,遲至17日成行。與白崇禧“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觀念不同,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儀推行鎮壓與捕殺。陳儀麾下的警總參謀長柯遠芬表態,寧愿錯殺九十九個人,殺對一個真的就行。這話激怒了白崇禧,當即拍案申飭,并在日后加以彈劾。
白崇禧在臺期間受到陳儀部下的監視包圍,不能與本地人士完全溝通;他也沒有獲得處置事態的全權,仍需向蔣介石匯報請示。但白崇禧仍盡量制止濫捕濫殺,并著意消除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敵意。
1947年是他與蔣介石維持信任的最后一年。因為協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以及在國共內戰中發生意見分歧,白崇禧遭蔣介石猜忌,以致遷往臺灣后被特務監視,直至去世。他在“二二八”善后中的作為,隨之為時光湮滅。
白先勇完成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一書,2014年在臺灣出版。他接觸到許多當事人或其家屬。尤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蕭錦文,當年的臺北《大明報》記者和后來的二二八紀念館日語解說義工。這位八十多歲的老者,說起因白崇禧宣慰而死里逃生的往事,老淚縱橫。
讀過這本書,前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大吃一驚。在她擔任該市文化局長期間,二二八紀念館落成,她參加過多次討論會,但都沒聽過白崇禧的事跡。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歷史學者廖彥博說,臺灣主流話語都在強調從1947年2月28日開始,到3月9日中間的一些官民溝通過程,3月之后的“清鄉”,以及許多臺灣知識精英的失蹤與被害。白崇禧那“關鍵十六天”——1947年的3月17日至4月2日,基本留白。
2015年3月《止痛療傷》出版簡體版,更名為《關鍵十六天》,這是第一本由臺灣作者寫作的“二二八”專著在大陸出版。3月21日,白先勇和廖彥博為此在北京大學舉辦講座。
“二二八”事件過去68年,白先勇期盼的“理解、了解、諒解”,仍難說實現了多少。面對大陸學生,他更愿意強調互相了解的重要性:“不理解‘二二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