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精神” 與人文學科

一個充滿“仁”的世界,有賴于激活每個人內心中的敏銳感覺,有賴于人文學科的健康成長。雖然我們也須知道,從人文學科抵達這個宏偉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直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我們應有的文化》

[美]雅克·巴贊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在中國,美國文化史家雅克·巴贊以《從黎明到衰落》一書為人所知。這部巨著追溯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文化發展歷程,筆墨自由往返于文學、藝術、思想、科學、宗教、飲食諸領域之間,開闔有致,意態從容,令人眼光迷亂,而又脈絡分明,用中國傳統的才、學、識三項標準衡量,每一項皆居上品。

最近又讀到巴贊的一本小書《我們應有的文化》,主題集中于當代文化,時間恰好與《從黎明到衰落》銜接,而以直抒胸臆為主,尤可見出其不同尋常的見解。打開書,沒翻幾頁,就眼前一亮:“藝術和文化不應被放在大學中。文化本身與學術研究本身格格不入,大學不可能是文化藝術的家園。”巴贊不是做了一輩子學術研究嗎?他的文化教養之豐厚有目共睹,何以有此激烈言辭?大學被當作文化的家園,文化不安放在大學中,難道要流落街頭?

其實,巴贊的考慮很簡單:“通過專業化,文化被委托給專家了;文化已經不再是其分享者用來完善自己精神的財富了。”換言之,他反對的主要是對待文化的“專業化”態度:文化從此淪為少數專家的謀生工具,他們每日生產更多的文化知識和更細密的文化分析,卻使文化更加遠離自身意義——“通過引導整個思想和舉止,為更持久但不那么明顯的目的服務”。在此意義上,“關于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是一種“職業性專業”,正和“人文學科”截然相對。

我自己是從事人文學術研究的,這無疑是個有益提醒。不過,我的看法是,分析和知識都是文化存在的肥沃土壤,專業研究并不一定就是文化的敵人。當然,長期養成的職業習性確也使得學者有把文化從生活中拉出而將其“標本化”的危險,因此,研究者必須有足夠的自省意識。用巴贊常常使用的一個詞來說,對自己的職業,我們也需要有一種“敏感”精神。這個概念是巴贊賦予“文化”的一個特性:文化“并不分析”,無法計算,只可“通過觀照來把握事物整體的性質”,因而也難以“直接向別人表達”,只能采用“意象”來“暗示”。它“是通過內心敏感性來理解、記憶和欣賞的。它們以整體的形式,供人們進行觀照,而不是進行分析和量度”。

這里涉及了兩個關鍵概念,一是整體,一是直覺(采取分析方式來處理這段話,似乎正與巴贊的教導嚴重背離,不過我也只是借此表明,學術研究有時也是我們達致文化的腳手架)。這其實更像是日常的生活經驗:我們時刻需要做出許多判斷,它們非常迅捷,不可能反復思量,卻往往八九不離十。事實上,巴贊本人就把閱讀比作“觀看人的面孔”。我們觀看各樣的面孔,積攢了無數經驗,作為下意識中的行動指南,但通常不會將之歸納為一些明確法則。閱讀也是如此。在那些“明顯遠離詩歌的領域中”,我們“不斷積累”各種知識,直到某天,它們不經意地與某句詩文發生共鳴,立刻產生巨大沖擊力,使我們一下子得以深入其核心地帶,產生更加豐富的理解。就此,我們有了第三個相關的概念:積累。它意味著一種“不經意”的從容態度:我們相信人的心靈具有深刻的創造力,它保留著一條隱秘小徑,不愿意對任何洋洋得意的人開放。

“敏感”精神的重要,是由“生活”的特性決定的:它“充滿規律性”,但不成“體系”,要善于生活,就必須“知道如何辨別狀態,如何權衡狀態實現的或然性”。不過,若僅止于此,生活本身不已足夠,我們又何需文化?這是由于,與人性的遼闊與深邃相比,一個人實際觸及的都只是生活的極小部分,太過有限,甚至令我們無法對自己的一手經驗進行準確定位。因此,即使只是為了更準確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狹窄世界,也必須借助于更寬廣、更多樣的二手經驗,這需要由極為豐富的精致文化產品來提供。

另一方面,巴贊寫于1980年代的這些文字,也有其強烈的針對性。他對現代社會有一個絕妙比喻——塑料。塑料“具備僵硬和柔韌兩個特點”,面對壓力,“它并不以自然方式適應”,而是“延伸和維持,直到破裂為止”。本來,一種社會行為如何評價,并無固定標準,“得根據習慣和環境來判斷”,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程度上理性和睿智的相對主義”。但現代社會養成的“深思熟慮的盤算”態度,卻把各種傳統都視為“任意的”“沒有道理的”,在推動極端相對主義盛行的同時,也嚴重侵蝕了人們過往所依賴的環境,以致心靈喪失健康的彈性,社會在貌似寬容的面孔下,隱藏著隨時“破裂”的危險。

這也就是當代社會為何更需要人文學科的原因。這些學科的思維習慣,非常類似于那些“富有思想的人在生活中信奉的‘理論’”——不過是些“常識”和“對環境的高度敏感性”。它們不提供“抽象結論”,只供應一些“具體體驗”。但它們致力于恢復和擴展我們的生活經驗,復蘇心靈的感受力(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人文研究者對自己專業的重新觀照),而這種“敏感”精神實際關系到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意義。這里我愿引用宋儒程顥的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醫書有以手足風頑謂之四體不仁,為其疾痛不與知焉,非不仁而何?”一個充滿“仁”的世界,有賴于激活每個人內心中的敏銳感覺,有賴于人文學科的健康成長。雖然我們也須知道,從人文學科抵達這個宏偉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直的。

網絡編輯: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