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相信的細菌

長期以來,醫學界都認為胃炎、胃潰瘍是由于壓力或辛辣食物造成的,沒有人相信細菌能夠在強酸性的胃液中生存。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08年6月12日,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來到南京的鼓樓醫院,給該院的醫務人員講述自己發現幽門螺桿菌的過程。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長期以來,醫學界都認為胃炎、胃潰瘍是由于壓力或辛辣食物造成的,沒有人相信細菌能夠在強酸性的胃液中生存。

關于幽門螺桿菌,有一段動人的醫學故事。

因為胃液的強酸性,幽門螺桿菌很聰明地利用它的螺旋狀結構,鉆透胃粘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的相對中性的環境中而得以生存。正是因為胃液的強酸性,早期人們都認為沒有細菌能在極酸的胃液中生存。一直以來,醫學界都認為胃炎、胃潰瘍是因為壓力或者辛辣食物所造成的。

直到1875年,德國的解剖學家發現了胃黏膜有螺旋樣細菌存在,他們試圖分離培養這種細菌,可惜沒能體外培養成功,慢慢地就被人們淡忘了。

1893年,意大利的比佐澤羅(Giulio Bizzozero)博士也觀察到胃粘膜表面有一種螺旋狀的細菌存在,可惜,他沒有更進一步研究它。

1899年,波蘭的加沃斯基(Walery Jaworski)從灌胃液中發現了螺旋狀細菌,他稱之為小皺弧菌。他猜測這個細菌可能是胃炎的致病因。這是世界第一個提出此學說的人。此說甚至被收進當時的胃病手冊。遺憾的是,他是用波蘭語發表的文章,沒引起足夠重視。

然而到了1954年,美國的帕爾默(Palmer)博士檢查了1180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標本后,沒有發現可靠證據顯示這種細菌的存在。這篇文章發表在著名的《胃腸學》雜志上,否定了幽門螺桿菌導致胃病的假說。

再一次見到幽門螺桿菌就已經是1975年了。這一年斯蒂爾(Steer)博士發表在臨床病理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用電子顯微鏡確鑿無疑地觀察到了胃黏膜中的這種螺旋狀細菌的存在。

4年后,澳大利亞42歲的病理學家羅賓·沃倫(Robin Warren)在病理標本中看到了這個細菌,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1年,他邀請當年只有30歲的年輕的澳大利亞內科醫生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合作。

沃倫給了馬歇爾大約20個胃病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結果顯示都有一種螺旋狀細菌存在。其中有一位就是馬歇爾的病人。這位病人之前抱怨胃部不適,常規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病變,所以馬歇爾將這個女患者送到了精神科醫生那里,給她抗抑郁劑治療。當馬歇爾看到這個報告后,意識到有什么東西是不對的。他試著給其中一位80歲的老胃病患者抗菌素治療。兩周后,這個老病號歡喜地來告訴他,他再也沒有感覺到胃痛了。

馬歇爾受到極大鼓舞,開始投入大量時間試圖分離這個螺旋狀細菌,打算體外培養以證實它的存在和致病可能??上?,屢試無果。因為他們不知道,幽門螺桿菌跟其他的細菌都不一樣。常規培養兩天后,總是沒有細菌生長。

1982年的東圣節,他倆又再次嘗試,將含有細菌培養液的培養皿放在培養箱中,就回家度假了。也許是節日的氣氛過于熱烈,或者是他們本不抱希望。歡快的節日讓他們忘了實驗室中還有細菌在培養。5天后的周二,馬歇爾接到實驗室助手興奮的電話,要他速來實驗室。細菌培養成功了。

培養成功的馬歇爾和沃倫欣喜異常,開始到處參加學術會議介紹他們的新發現,試圖告訴醫學界胃潰瘍甚至胃癌可能是這種細菌引起的,根治細菌是治療胃炎、胃潰瘍的有效手段。

馬歇爾去了皇家澳大利亞醫師協會年會,發表他們的這一重大發現。然而,遭到的卻是大多數醫生的嗤之以鼻,被認為太荒謬了。那時的醫生普遍認為胃病是壓力或者辛辣引起的。沒有人相信胃病會是細菌造成的。

他們沒有氣餒,給著名的《柳葉刀》雜志寫信闡述他們的觀點??上?,換來的還是無視。

然而,臨床上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病例,讓他們深信自己的結論。他們有心研究下去,卻苦于沒有研究經費。馬歇爾開始到處寫信求助。但這一撼動傳統藥物公司治療方式的提議遭到了大多數藥物公司的無視或者嘲笑。最終,他倆得到了一家小藥物公司贊助,開始做一些小型的臨床試驗。用抗菌素治療后的療效顯著,比起之前的單純抑酸劑效果好很多。

1983年,馬歇爾拿著他的結果來到布魯塞爾的國際微生物學會發表。參會的微生物學家們被這一石破天驚的研究結果震撼了。

回來后,他倆再次給《柳葉刀》寫了一篇完整的論文,但再次被拒稿。在這之后,盡管苦悶的馬歇爾到處參加學術會議,演講自己的發現和觀點。然而,抑酸劑當時是一個3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他所到之處,滿是嘲諷和拒絕。他于是試圖在動物身上再現感染造成的胃炎模型??上?,又是屢試屢敗。

1984年,馬歇爾和沃倫終于在《柳葉刀》發表了那篇石破天驚的論文“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部發現的不明彎曲桿菌”。

同年,馬歇爾又一次參加學術會議,發表幽門螺桿菌學說。午餐時間,他聽到周圍一群各國消化科醫生的嘲笑諷刺,說有一個澳大利亞醫生荒謬地認為有細菌可以在胃液中存活且導致胃潰瘍,真可笑。

馬歇爾一怒之下,回到澳洲,拿起一大杯含大量幽螺菌的培養液就喝。幾天后,他開始腹痛嘔吐。5天后,他清晨被痛醒。10天后,病理檢查證實了胃炎和大量幽門螺桿菌的存在。他此時才告訴被嚇壞了的妻子,他在自己身上做了實驗。

1985年,他倆將這一勇敢行為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志》上。不可思議的是,這次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篇文章沉默了近10年。

在這沉默的十年間,馬歇爾于1986年移民到了美國。美國媒體如《讀者文摘》,開始以“豚鼠醫生用自己做實驗,治愈了潰瘍”為題目做報道。馬歇爾的知名度開始上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989年,這個細菌被正式命名為幽門螺桿菌。終于,NIH和FDA開始接受這種觀點。

1993至1996年間,全美的醫學界開始轉變觀念。馬歇爾和沃倫的名字也隨之見諸世界媒體。

1994年,美國NIH發表了新的指南,認為大多數再發性消化性潰瘍可能因幽門螺桿菌所致,建議使用抗菌素治療。

2005年,馬歇爾和沃倫因為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網絡編輯: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