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無電村”

常年無電,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態?為了告別黎明前的“黑暗”,早日用上電,川南木里的彝族山民們又歷經了哪些鮮為人知的艱辛與努力?

責任編輯:呂宗恕

沒有電的日子,曲比石鐵一家只能靠點松蜜,因燃燒時產生滾滾濃煙,墻壁屋頂早已漆黑,一年難得亮上幾回的燈泡早已看不出玻璃的顏色。 (南方周末記者 陳垚/圖)

本屆政府2015年民生任務之一是,力爭讓中國最后二十多萬無電人口都能用上電。而這二十多萬人口中,有約2萬在西藏,其余全部在四川。

常年無電,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態?為了告別黎明前的“黑暗”,早日用上電,川南木里的彝族山民們又歷經了哪些鮮為人知的艱辛與努力?

從四川西昌先坐8個小時的大巴,再乘2個多小時的摩托車,抵達木里藏族自治縣項腳蒙古族鄉。沿著一條不足一米寬的山路繼續攀行,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比魯山深處,是一個因山得名的小山寨——比魯組。這里,就居住著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最后二十多萬無電人口”中的山民。

進出比魯山,如果沒有摩托車,就只能步行。由于高海拔、低氣溫,居住在這里的彝族山民能種植的農作物,只有洋芋和燕麥,而牧羊,也就成了當地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放了半輩子山羊的彭伍合一直記得,他第一次看到電燈,是52年前讀小學時他在鄉中心小學的老師辦公室里。

從小學生,到年過半百的老人,彭伍合和弟弟彭伍呷一樣,在沒有電的夜晚中度過了大半生。

黑夜的火

彭伍呷家的房子在比魯組算地勢最高,僅有的三間木屋和兩間牲畜棚掛在半山腰。由于木屋無窗,門小,在白天,從外面進屋,劇烈的光線反差讓人睜不開眼。等眼睛徹底適應屋里環境時,你會發現,從地上到墻壁,再到屋頂,一片油黑。彭伍呷說,這都是常年使用松蜜給熏黑的。

和山外的人不同,松蜜是比魯組人的照明工具。

所謂松蜜,是松樹分泌出的一種“油”,這種油脂會把樹干染成淡紅色,直至松樹干枯死去。正因含油,這種枯死的樹枝易燃,是天然的火種。但在燃燒時,伴有濃濃黑煙。“每天醒來,我們臉上、鼻子里,全是黑的。”彭伍合說。

一到夜晚,比魯山的顏色比天空更黑,更重。站在彭伍合家門口遙望,白天散落在四處的山民家,卻不見一絲亮光。

滾滾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