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抗戰 】“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犧牲”英國史學家拉納·米特為中國鳴不平

世人知曉南京大屠殺這樁二戰中最可怕的戰爭罪行,一個主要渠道,就是1930年代奔赴中國采訪幸存者的日本記者在日本主流媒體《朝日新聞》發表的報道?!穼W家拉納·米特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劉悠翔 實習生 席郁蘭

二戰前期,中國就希望美國參戰,站在自己這邊。1943年開羅會議,蔣介石(前排左一)與羅斯福(前排左二)、丘吉爾(前排右二)會面,中國也第一次躋身大國行列。但會上擬定的行動計劃一再延期和更改,美國也是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才宣布參戰。 (羅斯福圖書館供圖/圖)

世人知曉南京大屠殺這樁二戰中最可怕的戰爭罪行,一個主要渠道,就是1930年代奔赴中國采訪幸存者的日本記者在日本主流媒體《朝日新聞》發表的報道。——英國史學家拉納·米特

“對西方人來說,二戰中的中國是最后一個沒有被講述的偉大故事。”英國歷史學家拉納·米特說,這是他寫《中國,被遺忘的盟友》這本書的原因。二戰中德國的情況,日本在亞太甚至俄羅斯的情況,西方人了解很多,但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拉納·米特認為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

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被稱為西方新一代中國抗戰史研究權威。他在英國長大,英國人怎樣跟納粹德國斗爭,不列顛空戰中英國飛行員如何戰斗迫使德國放棄入侵,從小就聽到很多。但別的國家在戰爭里做了什么,他印象中很少聽到。

關于中國抗戰,近年來新的史料不斷在中國國內及國際上浮現,米特也開始了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和寫作。2013年,他完成了《中日戰爭1937-1945:為生存而戰(China's War with Japan,1937-1945: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正是“中國崛起”的時代,這本書受到了格外的矚目。英國《衛報》的書評這樣開篇:“現代中國的超級力量究竟從何而來?就在75年之前,中國還是分裂的、赤貧的,在經濟上受剝削,跟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日本打著仗。”2014年6月,此書中譯本在內地出版,更名《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曼徹斯特大學東亞歷史專業講師阿倫·穆爾參與過米特的這一課題研究。他認為有三本重要的著作先于米特的這本書,講述了中國的抗戰:1984年易勞逸的《毀滅的種子》、2003年方德萬的《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2010年戴安娜·拉里的《戰爭中的中國人民》。不過它們都著眼于中國本土的抗戰講述。

從書名就能看出,拉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