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羅斯福發明的,中國人叫“抗戰”《劍橋戰爭史》主編談中國抗戰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抗戰

荷蘭人方德萬不太認同西方學界主流的“史迪威悲情”,他認為史迪威視角之外還有其他的視角:美國從沒被占領,美國敘事能否涵蓋被占領國的經驗?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劉悠翔 實習生 席郁蘭

關于中國抗戰,西方學界一度的主流敘事是“史迪威悲情”: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竭盡所能幫助中國,但國民政府腐敗無能,讓盟軍的努力付諸東流。方德萬卻認為:史迪威沒做很大貢獻,他的領導方法也不行。圖為1942 年史迪威對中緬印戰區的中國軍隊講話。 (CFP/圖)

荷蘭人方德萬不太認同西方學界主流的“史迪威悲情”,他認為史迪威視角之外還有其他的視角:美國從沒被占領,美國敘事能否涵蓋被占領國的經驗?

1980年代,荷蘭人方德萬(Hans van de Ven)在哈佛大學讀中國近代史博士時,美國歷史學界不太喜歡做軍事研究。這讓他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方德萬搬到英國。英國有很多治戰爭史的大家,這很對方德萬的脾胃:“中國近代史上戰爭那么多,軍事那么重要,研究中國近代史不研究戰爭就不行!”

那時,關于中國抗戰,籠罩西方學界的主流敘事是“史迪威悲情”:在抗戰中,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竭盡所能幫助中國,但國民政府腐敗無能,讓盟軍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開始,方德萬也認為史迪威的說法很有道理。1980年代,他到南京,讀到中國學者的抗戰研究,意識到史迪威視角之外還有其他的視角:美國從沒被占領,美國敘事能否涵蓋被占領國的經驗?

家族經驗強化了方德萬的問題意識。他的外祖父出身于荷蘭望族,1941年因幫助荷蘭抗德組織被捕。1945年方的外祖父由德軍押解在寒冷的荒原進行“死亡行軍”,在柏林附近被盟軍救起。但是為時已晚,他的身體異常虛弱,已無法救治。

“我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的尸體在哪里。這個事情我母親一直不能忘記。戰爭的后果還是蠻重要的,我不能忘記這些事情。所以我寫中國近代史,不光

寫戰爭的經驗,也想寫個人的經驗,尤其是被占領、被侵略的人民的經驗,這是我必須選擇的東西。”方德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方德萬是劍橋大學中國近代史教授兼亞洲與中東研究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劍橋戰爭史》主編。200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是迄今方德萬著作唯一的中譯本。在這本書中,他記述了中日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交鋒,也記述了中國的征兵制度、糧食供應等諸多的“戰場背面”。中國又被置于地緣政治的框架之下:抗戰不是中國一己的苦斗,各種國際力量既是支持又是牽制。

2015年3月23日,方德萬在中國人民大學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訪問,主題是:抗戰。

史迪威的貢獻沒有多大

南方周末:《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從1925年寫到1945年,但為什么要以史迪威開頭?

方德萬:提到中國的抗戰,國外對史迪威有非常深的印象。所以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要解釋一下,關于史迪威那些固定的、流行的看法不一定很恰當。

1990年代,我第一次到美國做關于史迪威報告就是批評他。美國人很震驚:你批評我們的英雄,那不行!有人就快要打我了。2014年我在美國的二戰博物館做了一個面向公眾的報告,有一千人左右來聽,我的主題是“一號作戰”和史迪威:對中國來說,“一號作戰”是二戰末期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一號作戰”和中國軍隊第二次出征緬甸幾乎同時發生。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更能清楚看出史迪威在抗戰中的作用:他沒做很大貢獻,他的領導方法也不行。

史迪威在情報部門、訓練部門工作過,擔任過駐華武官,但他從來沒有指揮過任何部隊,在利文沃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