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國資難入國賬

高達數千億元的國有金融資本經營收入,始終未能明確納入中央政府預算之中,背后是金融國資的“所有人困境”。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歐陽柳依

2013年,中央匯金公司從工農建中和光大這五家上市銀行獲得的分紅就有1362億。圖為霧霾籠罩下的北京金融街,多家國有金融機構的總部所在地。 (東方IC/圖)

高達數千億元的國有金融資本經營收入,始終未能明確納入中央政府預算之中,背后是金融國資的“所有人困境”。

“高達數千億元的金融國資收益,在預算里幾乎完全看不到。”吳君亮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推動政府預算公開。

但變化正在出現。他辦公桌上擺著的一份最新的預算報告,由財政部編制、近400頁,是新預算法實施后公布的第一份“國家賬本”。

這份日趨透明的政府“全口徑預算”中,依然籠罩著一些“迷霧”。2015年,中央政府預算報告中的“2014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執行情況表”之下,國有金融資本等項目依然沒有明確體現,僅有一項預算金額才3億元的“金融企業利潤收入(地方部分)”。

但此項下方多了一行說明,稱2015年中央金融企業的國有資本經營,將首度被納入政府收支預算。

不過100億元的預算收支金額,仍與現實中的金融國資體量差額巨大。

根據上市銀行公告等公開數據所做的初步統計顯示,僅中央匯金公司所持有的工農中建及光大銀行股權,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累計分紅便高達4823億元人民幣,而財政部所持有的所有上市銀行股權累計分紅也達2559億元人民幣。

國資賬本中的計算難題

國賬中缺失的不僅僅是國有金融資本,早在2013年兩會期間,吳君亮便撰文指出,當年國家預算收入里總計為970億元的“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中,包括金融、房地產及郵政、軍工在內的8大行業的收入為零,或者說成了“迷失的數據”——并未在政府預算報告中得以體現。

面對國資賬本預算中的重重迷霧,財政部財科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身為中央政府大管家的財政部并非不想把它們納入政府預算,而是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著一些技術性難題。

“比如中國郵政現在還承擔著某些政策性職能,同時在經營中處于虧損狀態,而我們現在提交人大審議的國資經營收入,只是有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的企業,虧損企業自然沒有國資經營收益預算。”文宗瑜表示,在未納入國資經營預算的行業中,這種由于政策性職能未剝離而帶來經營虧損的企業占相當比例,未來只能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逐漸理清。

另一部分如房地產企業等,由于它們大多是屬于112家國資委直屬央企的下屬子公司,因此在預算征收時被并入了相關央企的報表,“比如中石油、華潤都有房地產業務,但在預算征收時都合并到母公司報表中了。”文宗瑜強調。

文宗瑜的這一解釋,也得到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的佐證,“承擔著政策性的公共服務功能的企業,自身盈利能力薄弱,如果再向國庫繳納利潤,會減少自我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