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人”Uber
在過去十幾年中,外資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鮮有成功者,但Uber卻是個幸運兒,即便有強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這樣的本土對手存在,這款叫車軟件仍然在價格戰的硝煙中存活下來。但政策風險,依然高懸于它的頭頂。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丁子荃
2015年4月9日,乘客用打車軟件預約出租車,在路邊等待應答。
在過去十幾年中,外資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鮮有成功者,但Uber卻是個幸運兒,即便有強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這樣的本土對手存在,這款叫車軟件仍然在價格戰的硝煙中存活下來。但政策風險,依然高懸于它的頭頂。
屠建路在2015年年初成了Uber的兼職司機。每天早晚高峰,他開著自己的寶馬車,在北京一些核心商圈和寫字樓攬客。Uber鼓勵司機在高峰期到這些可能堵車的地區去接客,并出臺了補貼政策,一般是乘客車費的1.5到3倍。
他是拼車軟件“搭搭”的創始人。年初,他開著自己的車去Uber指定的地方登記成為司機,先是觀看了半小時的PPT介紹,然后有人給講了15分鐘課,接下來就是拍照、登記和激活賬號,然后就可以上路攬客了,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小時。如果你繳納1000元押金的話,Uber還會送一臺iPhone4S手機給你。
“我偶爾兼職,收入已經夠補貼家用,如果是全職,收入相當可觀。”屠建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過去十幾年中,外資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鮮有成功者——谷歌、ebay、MSN都黯然離開中國市場。但Uber卻是個幸運兒,即便有強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這樣的本土對手存在,這款打車軟件仍然在價格戰的硝煙中存活下來,并在中國白領消費者中有著良好口碑。
今年39歲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6年前在美國舊金山創建了這家公司。Uber迄今融資到了第五輪,總融資超過10億美元,百度是其第一個戰略投資者。
2014年8月,Uber在中國推出了拼車產品“人民優步”,只要你年滿18歲,生活在Uber開通了業務的城市,你的車價值10萬元以上,掛著這個城市的牌照,基本就能當上Uber的司機。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和其他外資互聯網公司不同,Uber并不懼怕中國本土公司的價格戰。過去兩年里,在打車軟件市場,滴滴和快的已經通過合并拿下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而在拼車、專車和代駕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在可怕的價格戰中,Uber的補貼力度最大,在圈內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