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生產·私人定制 青春片大爆炸
為什么青春片大爆炸?2014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8.3億,其中19至30歲觀影人群占比超過五成。換言之,80后、90后觀眾撐起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大半壁江山。
責任編輯:李曉婷 李宏宇 袁蕾 實習生 席郁蘭
十多年來,中國中學生的校服一直沒有變化,但對青春片的寬容度卻得以一步步擴大。圖為影片《左耳》劇照。
青春片要有好賣相,已經有一些通行指標,比如“小鮮肉談戀愛”。
青春片突然繁榮了。
2013年,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了7.26億票房,隨后一年半,《小時代》系列、《后會無期》、《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輕松“過億”。2015年“五一”黃金檔,李玉的《萬物生長》、蘇有朋的處女作《左耳》、電影版《何以笙簫默》,接著的《少年班》、《梔子花開》……都在拼命搶占青春片的陣地。
為什么青春片大爆炸?《匆匆那年》導演張一白很直接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市場需求驅動的。”他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的青春市場。
2014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8.3億,其中19至30歲觀影人群占比超過五成。換言之,80后、90后觀眾撐起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大半壁江山。
青春片是好萊塢主流片種,主流到了陳詞濫調的地步。而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集體青春影像缺失。1995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算是開了個頭,講述的是“文革”前后大院子弟的青春。此后,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和呂樂的《十三棵泡桐》,以殘酷、邊緣、殘缺的青春記憶為主題相繼問世,但都因各種原因,沒能進入影院市場。直到2013年的“致青春”,青春片這個片種才開始大規模出現。
在張一白看來,“青春”是“消費”不完的,青春片“不只是拍給經歷過的人看,也是給正在經歷的人來觀照,未曾經歷過的人來向往”。但青春片絕不是“逢拍必賺”,也需要設計和盤算。
五十度灰不行 肚子大了可以
《匆匆那年》中,張尋和方茴的戀愛從高中開始。“我讓中學生談上戀愛了,這太不容易了。”張一白驕傲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影片出品方小馬奔騰2011年就買了原著小說的版權,找到張一白。張一白表示拍不了——教育局明文規定,中學生不能談戀愛。中學生戀愛題材能不能拍,電影局說了不算,需要教育部門的同意。呂樂的《十三棵泡桐》無緣銀幕而只能以影碟發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涉及中學生早戀。
張一白一有機會就試探口風:能拍中學生談戀愛嗎?每次都沒有明確答案。2013年,導演劉杰的《青春派》上映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關部門明確給他劃過線:“允許早戀,但早戀有害,只許失敗,不許成功。”
2014年,《匆匆那年》小說版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