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變道】10萬億噸位的“大象”變道 國開行搖擺舞
“政策性、商業性等于是人的性別,男人和女人;開發性是職業,你是干什么的?!薄罢咝糟y行改革的方向不能變性,相當于男人的改革方向不能變成女人?!?/blockquote>責任編輯:肖華 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陳遠林
北京長安街上,國家開發銀行牌樓式的總部大樓顯得格外突出。
編者按:它為棚戶區改造和城鎮化“輸血”,是加速撬動中國城市化的重要“金融支點”;
它是全球最大的“金主”,開發金融體量遠超世界銀行,正在挨個“開發”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它曾經銳意從一家政策性銀行向商業化改革,并在改革中迅速膨脹成總資產超過10萬億、僅次于四大行的巨無霸?,F在,經濟新常態時代,它的政策性責任日益凸顯,終于轉身貼上了新標簽。
奮發、迷茫、搖擺、尋找……從政策性銀行到商業化機構再到開發性金融,國開行改革18年半途生變,劃出一條中國式摸石頭的獨特軌跡。
南方周末經濟板塊為此留下這道印記,是為本期“國開行變道”專題。
2015年4月12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批復了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
這三家銀行均為1994年建立的政策性銀行,其中國開行已于2008年成立國開行股份有限公司,旗幟鮮明地進行著商業化轉型。
與對另兩家銀行“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的要求不同,批復對國開行的定位沒有“政策性”三個字,而是代之以“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定位。
資產已經狂飆到超過10萬億、在國內則僅次于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國開行,迎來了新的方向。
這是否意味著,國開行進行了多年的商業化改革將一朝轉向,回歸政策性銀行?
“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調過來”
“十八大”以后,國開行改革已現端倪,“口風變了”。
對于熟悉國開行的人來說,消息來得并不突然,改革轉向早有端倪。
國開行成立于1994年,早年痼疾纏身,不良貸款率一度高達40%以上。
國開行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產物,自成立以來的模式一直是,計委挖多大的坑,國開行就種多大的樹,給多少錢。
試探多年之后,國開行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正式明確方向。2008年末,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為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的一個標志,“商業化改革”成為國開行的未來方向。
及至2012年初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及當年9月份發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仍然提出要繼續推進國開行的商業化改制。
然而在這兩次會議之間,對于國開行的定位,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曾參與當時政策性金融內部研討的時任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開始之前,內部就有討論,但會議之后,還是沒有把這個路線調過來,延續了之前開行商業化轉制的要求。”他說,“那次會議本來有改變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沒有用,主導的思路還變不過來。”
在他看來,到“十八大”以后,國開行改革已現端倪,“口風變了,三中全會很清楚,已經有了‘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表述?,F在等于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把它調過來了。”
一位在國開行研究院工作多年的高層人士則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關于政策性、商業性、開發性這三個概念,在業內已經“攪來攪去”很多年了。
“政策性、商業性等于是人的性別,男人和女人;開發性是職業,你是干什么的。”他說。比如中國進出口銀行是搞進出口貿易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搞農業發展的,開發性強調的是職能。在他看來,國開行走商業化改革有點走不下去,“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方向不能變性,相當于男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