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意: 國家開發銀行如何成為開發國家銀行
過去數年中,國開行以激進的海外投融資模式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既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了投資出口,也成為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陳遠林
在海外,國開行貸款成為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圖為澳大利亞杰拉爾頓港,國開行以提供港口和鐵路設備貸款的方式,幫助鞍鋼參與了附近一個鐵礦項目。
過去數年中,國開行以激進的海外投融資模式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既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了投資出口,也成為國家戰略的有力支撐。
短短數年,國開行的資產規模迅速膨脹到超過10萬億元,而其外匯貸款規模至2014年末高達3200億美元之巨,遠超世界銀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如果以商業銀行的標準而言,國開行過去五年的經營業績堪稱“空前輝煌”。
從“合作伙伴”到“鐵三角”
這種模式,被陳元稱為“鐵三角”。
就在1998年國開行推出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平臺融資模式的同時,其第一家合資基金中瑞基金也在北京注冊成立。
此后十多年中,國開行借助平臺貸的“軟貸款”模式在國內市場大獲成功。但直到2007年預計規模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設立時,已經創立了六只國際基金的國開行,其海外業務的規模和收益,在其整體業務結構中均可稱得上“無足輕重”。
以運作收益最為成功的東盟基金為例,國開行不到900萬美元的投資分成十幾次投入,每次投入僅為一百多萬甚至幾十萬美元。在這一規模下,其基金管理更多的是起到考察市場和搭建渠道的作用。
從2004年開始,隨著商務部、發改委連續發文放松國內企業境外投資的規定,國內企業海外并購規模開始迅速增長:2005年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總額達62億美元,2000年時這一數字僅為18億美元。
正是從此時開始,國開行開始在國際業務上“投棋布子”——時任掌門人陳元在來到國開行之前任央行副行長,曾主管國際業務。陳元在《政府與市場之間》一書中回憶,這年,國開行第一次召開“走出去”業務工作會,提出走出去的設想后,整個會場“鴉雀無聲”。后來他給員工打氣,“中國一個省相當于很多中等國家規模,我們能做好省級規劃,一定能做好國別規劃。”
2005年10月,上海合作組織銀聯體成立,次月,開行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派駐國外的工作組。到現在,國開行的工作組已經遍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國內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憑借合資基金首先建立海外市場資源的國開行,自然成為這些企業首選的金融合作伙伴。
與中國銀行等傳統商業銀行不同的是,國開行在為這些企業“走出去”服務時,扮演的并不是簡單的貸款人角色,而是包括風險評估、渠道開拓和融資規劃在內的一攬子&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