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分地不如分紅,農業拯救農地

位于粵北的這片山區,工業較少。當地的難題是,怎么能讓農業賺到更多的錢。將極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體,整合后再統一發包,村民按面積分紅,是清遠試驗的邏輯。如何讓土地經營更為現代化,如何讓農民從中分享到更多收益,關系著這個試驗能否真正持續。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丁子荃

 

對農業進行現代化升級,讓農民真正從土地上賺到更多錢,是全國農村面臨的共同挑戰。 (CFP/圖)

位于粵北的這片山區,工業較少。當地的難題是,怎么能讓農業賺到更多的錢。

將極其碎片化的土地收回集體,整合后再統一發包,村民按面積分紅,是清遠試驗的邏輯。

如何讓土地經營更為現代化,如何讓農民從中分享到更多收益,關系著這個試驗能否真正持續。

五十多歲的曾水先還在等待第三次的“家長會”。作為新城村理事會的成員,他“很著急”。在春分和清明時,村里連續開了兩次會,討論土地承包問題,但意見還不統一。

“如果把土地承包給外面的種植大戶,一畝地每年能比過去多賺上萬塊。”曾水先操著一口蹩腳的“粵普”說。

在這個廣東清遠的山區村子里,曾水先被大家稱為“先叔”。擔任村干部超過20年,他很為村子操心。

往年此時,新城村的水稻早已插秧,而現在放眼望去,大塊平整的土地還沒有種任何莊稼,因為大家都在等著新一輪的土地調整。

這一輪土地調整始于2014年上半年。從2014年11月底開始,清遠市被農業部等13個部委列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三個整合”:土地整合、涉農資金整合、涉農平臺整合。

在這個很少有工業的地方,怎么能從土地上賺到更多的錢,成了最大的問題。

化零為整的秘密

將土地收回集體再統一發包,不僅賺了更多錢,也解決了土地碎片化的問題。

新城村遠離市區,依山傍水,全村只有128戶,300多人口,村里人同宗同族,全部姓曾。在富庶的廣東,這里年人均收入僅過萬,離2014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2.5萬元尚有較大差距。

整個村子并不大,前后共五排房屋,以曾氏祠堂為中心,左右兩側均為齊整的兩層半樓房,村口左側為籃球場,右側為健身娛樂設施,一口7畝半圓形魚塘坐落村口。

在這樣偏遠的山區,很難見到如此整齊劃一的房屋建筑,而且村里的水泥路每天都打掃得很干凈,這讓隔壁村一位正在殺雞的村民感到“羨慕”,從他家可以望見新城村。

“以前村里面破破爛爛,集體一點錢也沒有,想搞什么都搞不成。”曾繁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982年年底,家庭聯產承包制在這個小山村實行,時年30歲的他任新換屆的村干部。“當時集體資產一點都沒剩下,全分給農戶了。”

曾繁勇1986年卸任,但在2009年村里開始規劃“拆舊房、建新房”時,他被重新選為村干部。他在村里威望很高,被稱為“勇叔”,整個村的設計圖都是“勇叔”一手畫的,被村里人戲稱為新城村“總設計師”。

比“勇叔”年紀稍小的“先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