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民間環評整改調查問卷千名環評師褒貶“最強風暴”
環評“紅頂中介”脫鉤,58%認為對清除行業亂象“有一定幫助”,只有不到1%認為“藥到病除”。而超半數環評師認為公眾參與“存在盲目性”,約2/3認為環保組織的監督行為“有價值,但缺乏專業性”。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梁綺雅 楊思佳
晏司曾對項目給出不可行結論,但建設單位換了一家環評單位,基本上用了他們的報告,把結論中的不可行改成了可行,最后也審過了。
環評“紅頂中介”脫鉤,58%認為對清除行業亂象“有一定幫助”,只有不到1%認為“藥到病除”。
近七成環評師認為評估中心應該脫鉤,更有73%認為應該公開評估中心的專家名單和評審意見。
超半數環評師認為公眾參與“存在盲目性”,約2/3認為環保組織的監督行為“有價值,但缺乏專業性”。
幾乎沒有環評師愿意實名受訪。2015年4月,南方周末記者接觸了11名環評師,無論是“紅頂中介”還是私企性質環評單位,只有一人愿意實名出現在報紙上。
但幾乎所有環評師都有話要說。這一被稱為環境污染第一道防線的行業,其管理體制已經來到大裂變的前夜。
自2015年2月9日中央巡視組公布對環保部的巡視意見,劍指環評沉疴之后,環保部便啟動了整治風暴。2015年3月以來,環保部連續下發六份有關環評整治的文件。
在內蒙古一家環評單位負責人張涵的記憶中,這是自環評制度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風暴。“有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不知道路在何方。”
2015年4月12日起,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與環評愛好者網共同發起了一次環評行業改革調查問卷,試圖了解一線環評師的切身感受和觀點。
超半數支持市場化
截至4月22日17點,調查問卷共回收1329份。目前,在環保部數據庫中登記的環評師有11351人。全國約12%的環評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且約半數從業年限已超5年。
所有受訪者都感受到了來自行業整改實實在在的壓力。
在環保部直屬環評單位工作的環評師張京壓力尤大。面對著遲早要來的結果,張京希望能夠早日到來。“拖得越久,心里越是焦慮和不安。”
他所在單位就屬“紅頂中介”。按照環保部對環評機構脫鉤改制要求,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必須在2015年內率先完成脫鉤。其余有環保主管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也要在2016年底之前完成脫鉤。
事實上,業界對“紅頂中介”褒貶不一。有專家認為是中國環評行業的主要力量,也有人覺得“紅頂&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