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我保護下來,挺壯闊的事情”古建收藏家秦同千的故事
“隨便找地方建一個民居博物館,包括建在什么工業園區,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拆掉了——那時候這東西可能就當柴燒掉了。那我想不對,要找一個不能再讓子孫去拆掉的地方?!?/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曉婷 劉悠翔 實習生 席郁蘭 陸璐
秦同千用他的收藏做起了地產生意。在紹興的一個度假區,他建了一家全由復建老宅組成的度假酒店,收藏的白果廳、雕花樓、鹽商官廳、戲臺等,成了酒店的餐廳、閱覽室、咖啡廳。
“隨便找地方建一個民居博物館,包括建在什么工業園區,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拆掉了——那時候這東西可能就當柴燒掉了。那我想不對,要找一個不能再讓子孫去拆掉的地方。”——秦同千
不像現在買個鉆戒,買個湯臣一品,買部豪車
秦同千在家鄉浙江上虞有兩處倉庫。一處是過去的部隊庫房,裝滿之后,又把一所空置的中學校租下來。倉庫里究竟有哪些東西,有多少件,他自己是說不清楚了。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往回買。較之收藏書畫文玩哪怕古董家具,收藏老房子的問題就是太占地方。
屋外的空地上成片堆著石柱、柱礎、拴馬樁、欄板、雕窗、馬槽、石門樓或石牌坊的構件;庫房內是分門別類的老家具、匾額、門扇、花窗,鐵架上密密麻麻碼著老房子拆下來的冬瓜梁、牛腿雀替、元寶托等雕花件。戶外還搭了些簡易大棚,下邊是成堆的大木料,用雨布蓋著。每一堆木頭就是一幢老房子。
一堆青灰色的石板淋在淅淅瀝瀝的江南春雨里,有些還沒拆掉運輸時包裹的塑料膜。從露出來的局部可以看到精致繁復的雕工。那是秦同千十幾年前在安徽碰到的一個石雕門樓,據說是乾隆年間的東西。房子已經倒掉,沒了,只剩這個門樓,賣主開價15萬。秦同千沒有下決心買,可是回去了又總惦記著。十多年里這門樓的價錢一路上漲,秦同千跟賣家也一路談不攏,最終買下來,用了118萬。
1983年,20歲的秦同千離開家鄉,到上海市園林工程公司干綠化工程,兩年后,他拉起了自己的綠化工程隊。1988年他接了個工程,為幾幢別墅做綠化。那是上海大眾汽車公司的專家,幾個德國人,家里卻處處擺著中式老家具,連老式木頭馬桶也拿來當擺設。秦同千看了有些感觸,慢慢地也跑起古舊家具市場來。
有一年為了園林工程去鄉下收購樹木,秦同千碰到一幢老屋子正在卸瓦。他覺得房子挺好,怎么就要拆,人家說,要蓋新的。秦同千買下了這幢房子,找來當地工匠畫下房子圖紙,梁柱構件標上編號,拆完運走。這是這一行的標準流程。頭一回買老房子的秦同千格外細致,把拆下的磚墻和瓦片也編了號。
“后來覺得這件事情不好。為什么呢?農民工給你裝上車子,再卸下來,磚頭也散掉了,瓦片60%到70%全部碎掉了。傻得不得了!”他笑著回憶。
秦同千想自己找塊地方,把這堆石料木料磚瓦原樣搭成房子,通上水電煤氣,自己住著玩玩,或者開個茶室。后來又這樣買下幾幢老房子,就設想退休以后,把它們恢復了,自己做個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