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死亡和哀悼感興趣”陳傳興壓了40年的那些底片
陳傳興藏匿多年、一直以底片形式存在的秘密終于揭開。
責任編輯:李宏宇 李曉婷 實習生 席郁蘭 陸璐
攝影評論家顧錚對陳傳興照片的評價是:“絕大多數畫面是去事件化的,是非情節的,因此也就沒有可能被所謂的恰當的瞬間以及故事所綁架……他也沒有以漂亮的瞬時來取悅自己與觀眾的心理。”
“它們原本就不合時宜”
陳傳興藏匿多年、一直以底片形式存在的秘密終于揭開。展覽上的照片只在臺北幼獅畫廊舉辦過一次個展,此后都鎖在盒子里。這一藏就是40年,直到2015年3月27日,才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陳傳興個展“未有燭而后至”上重見天日。
“它們原本就相當不合時宜,我才會壓了40年。這些照片我從來沒有給朋友看,連我太太都沒看過。”拄著拐杖的陳傳興嗓音沙啞、低沉,酷似已故著名配音演員邱岳峰。
1975年,23歲的陳傳興是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三年級學生,為了追悼去世的父親,來到觀音山的亂葬崗。他拍下了幽靈一般游蕩的人們、蘆洲鎮上沒落頹敗的李宅、做喪葬法事的道士、因為海水倒灌而廢棄的田野、酷似樓蘭古國的沙漠,和寂靜的靈堂和棺柩一樣,無不彌漫著死亡的氣息。
從1972年到大學畢業,陳傳興每年夏天都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