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可以假設嗎:復盤甲午戰爭的嘗試

中日甲午勝敗,最重要的原因是雙方戰略認知的不對稱。歷史的發展證明,日本率先認清了事實,借助現代技術的進步,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之國策,對外施展遠交近攻之謀略。反觀清方,則始終未能掙脫傳統的泛道德主義國際政治觀的束縛。

責任編輯:劉小磊

甲午戰爭中,法國炮船救援清軍高升號上的幸存者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中日甲午勝敗,最重要的原因是雙方戰略認知的不對稱。歷史的發展證明,日本率先認清了事實,借助現代技術的進步,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之國策,對外施展遠交近攻之謀略。反觀清方,則始終未能掙脫傳統的泛道德主義國際政治觀的束縛。

近年來,近代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中外歷史文獻的整理出版,對于中西方裝備和軍事技術發展的研究,對于中日軍隊建設和作戰的研究,乃至中日外交和遠東國際關系的研究,大大豐富了我們對于中日近代化進程的了解。各種關于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也已連篇累牘。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作品發出新意,頗為不易。

與以往從單純歷史角度或軍事角度研究甲午戰爭不同,《復盤甲午》的著眼點,是將中日甲午戰爭放在中日兩國國家戰略的視野中進行討論。作者認為,戰爭史的研究要建立在四根支柱上,即政治學及國際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和歷史學。這本著作從這四個方面展開了富有成效的討論,尤其在地緣政治和大戰略的研究方面,有許多前人未曾關注的鮮明特色。

從國際上看,用歷史研究去指導現實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決策,是廣泛運用的重要手段。反過來,在史學研究中引入國際關系研究和軍事戰略學研究,也都有著悠久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俾斯麥說過:“蠢人常說他們是從自己的經驗中進行學習,我卻認為利用別人的經驗更加好些。”早在19世紀中期,德國陸軍率先進行軍事改革,設立總參謀部作為最高統帥的決策輔助,并履行戰場指揮職能??倕⒅\長老毛奇就在總參謀部增設軍事科學處,將全軍最優秀的歷史學家和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到該處,使得參謀業務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變得更加專業化和技術化。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也高度重視歷史上的戰例對于美國海軍戰略的作用,他論證海權對于國家的重要意義,主要就是通過歷史上大量海戰的戰例來進行的。馬漢這樣告訴美國海軍學院的學員:“的確如此,當你每次處理一個具體的戰爭問題時,你總會發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