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裂變”世界那么大,為什么不讓員工去創業

萬科、美的等傳統大公司紛紛步互聯網公司的后塵,開始了“裂變創業”的嘗試,鼓勵員工內部創業。這不僅是大公司解決自身危機的方式,也是解放員工創造力去為未來布局的好方法,有時候還能順便減員增效。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4年6月13日,武漢,芬尼克茲董事長宗毅在武漢光谷體育館演講。他是中國企業內部創業的布道者。 (CFP/圖)

萬科、美的等傳統大公司紛紛步互聯網公司的后塵,開始了“裂變創業”的嘗試,鼓勵員工內部創業。這不僅是大公司解決自身危機的方式,也是解放員工創造力去為未來布局的好方法,有時候還能順便減員增效。

2015年4月,全球最大的PC生產商聯想內部創業項目“神奇工場”正式運營,基于互聯網模式運營智能手機、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產品,聯想寄望它成為從硬件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重要跳板。

半個月后,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萬科發布了《萬科集團內部創業管理辦法》,擬拿出3億元資金支持在萬科履職2年以上員工創業。

大公司們著了什么邪,為何紛紛拋棄以往的管理模式,轉而鼓勵員工離開崗位去創業?

“員工內部創業”其實不是什么新招,它誕生于1980年代的美國。在中國,華為、盛大、巨人網絡等公司都已嘗試過這種做法,以應對普遍存在的“大公司病”——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缺乏創新動力。

在具體做法上,內部創業有不同模式,有公司拿出股權和資金留住員工,試圖內部孵化出關系未來的產品;也有公司鼓勵員工辭職創業,拿出真金白銀來投資,幫助拓寬自己的版圖;更多的公司還在尋找內部創業機制的路上。

“共同安全體系”

中國最早嘗試內部創業的是華為,但2000年的那次嘗試,后來被當成反面教材。

“內部創業”這一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吉福特·平肖(Gifford Pinchot Ⅲ)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平肖(Elizabeth Pinchot)在一篇論文《企業內部創業》中首先提出,并在其于1985年出版的《內部創業:為何你不再需要離開公司成為企業家》中結合3M、杜邦、GE等公司內部創業實踐做了詳細闡述。

1985年,時任蘋果公司董事長的喬布斯在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曾表示,麥金塔什項目小組就是眾所周知的內部創業,它實際上是回到車庫創業,不過是在一個大公司內部。

彼時,美國很多企業開始嘗試內部創業,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和結構重組,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架構扁平化,以提高企業競爭力。隨后,日本松下、富士通,臺灣宏碁等企業也開始了內部創業機制。

中國大陸最早嘗試內部創業的是華為。

2000年8月15日,華為出臺了《關于內部創業的管理規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滿二年的員工,都可以申請離職創業,成為華為的代理商。公司為創業員工提供優惠扶持的政策,除了給予相當于員工所持股票價值70%的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