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PPP立規矩
但是,PPP的規則誰來制定?管錢、花錢部門一齊上陣,能否改變地方政府花錢、籌錢的固有模式?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通過改革讓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在“缺錢”和“發展”的雙重壓力下,目前PPP模式成了最受地方政府青睞的抓手。
但是,PPP的規則誰來制定?管錢、花錢部門一齊上陣,能否改變地方政府花錢、籌錢的固有模式?
部委“飆”文件
兩個實權部門在同一領域一齊“飆”文件,極為罕見。
2015年4月14日,財政部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的通知,這是財政部關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發布的最新政策。按照財政部的定義,所謂PPP項目財政承受能力,是指識別、測算PPP項目的各項財政支出責任,科學評估項目實施對當前及今后年度財政支出的影響,為PPP項目財政管理提供依據。
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結論分為“通過論證”和“未通過論證”。“通過論證”的項目,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在編制年度預算和中期財政規劃時,將項目財政支出責任納入預算統籌安排。“未通過論證”的項目,則不宜采用PPP模式。
換句話說,如果未通過財政承受能力論證,該項目將申請不到財政預算資金。
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是財政部提出的PPP項目評價體系的兩大標準之一,另一標準是物有所值(VFM),其征求意見稿也已于2015年1月底發布。“評價體系是命門,VFM和財政承受能力測試掐住了地方政府的脖子。”君合律師事務所律師劉世堅評論說。
自2014年5月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來,財政部一直不斷地頒布為PPP立規矩的政策。但在過去,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新增項目的審批權和主管權,是國家發改委的領地。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財政部被中央選為“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改革的第一責任人。多位PPP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因為中央既想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維持經濟增速,又想控制地方債風險,因此希望通過PPP讓社會資本取代財政資金,接力進行基礎設施投資。
“財政部是管錢的,發改委是花錢的。讓財政部來管這個事,主要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借此亂上項目欠一屁股債。”一位與這些部委多有交道的PPP專家對南方周末分析說,選擇對地方債負有“兜底”責任的財政部來主導PPP,可以從動力機制上解決地方債問題,并為存量項目解套。
但發改委似乎也并未放棄PPP的主導權。
2014年12月4日,財政部發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從項目識別、準備、采購、執行和項目移交五個方面對相關實務操作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同一天,國家發改委通過官網公布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以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并要求各地發改委2015年1月起按月報送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