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鄰避效應,33家垃圾焚燒企業集體開口“企業要轉過身來面對媒體”

所有企業都認為公眾投訴的主因是“對企業采用的技術不了解”。48%的企業“非常同意”或“同意”公眾由于“企業排放信息披露不夠充分”而反焚。面對周邊居民的反對,只有1家企業選擇“不主動回應”。但實際上,企業更愿意讓政府出面。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2015年4月2日,企業負責人參觀成都一家垃圾焚燒廠。 (南方周末記者 汪韜/圖)

尚有四成企業不能按照新國標,履行煙氣在線監測職責。

所有企業都認為公眾投訴的主因是“對企業采用的技術不了解”。

48%的企業“非常同意”或“同意”公眾由于“企業排放信息披露不夠充分”而反焚。

面對周邊居民的反對,只有1家企業選擇“不主動回應”。但實際上,企業更愿意讓政府出面。

“請問在座的各位老總,誰的公司有公關部門?”場下鴉雀無聲。

“那么,誰聽說過羅永浩?”再次鴉雀無聲。

場下傳出了一個聲音:“唉,看來我們也只能管管垃圾了。”

這是2015年4月1日,在成都舉行的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技術負責人座談會的生動一幕。在座的是八十余名垃圾焚燒企業或設備商的負責人,大多數是中年技術男。這一行業在中國與鄰避效應纏斗了近十年,但這一行業依然罕于直面公眾。

不過,在這次會場內外,鄰避效應成為技術之外的討論熱點。一開始,會議主辦方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以下簡稱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高就沖著參會企業說:“企業要轉過身來面對媒體。要更自信更坦誠,自信不一定迎來掌聲,但坦誠一定會化解猜忌。”

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聯合會議主辦方就此共同發起了一次風險交流問卷調查,答題者幾乎都是垃圾焚燒企業主要負責人,涉及13個省份,調查范圍接近全國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企業的兩成。

這應該是該行業第一次如此大規模接受媒體的問卷調查和采訪。

資料鏈接

鄰避效應(Not-In-My-Back-Yard,意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采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給老總們上公關課

盡管沒有參會者聽說過羅永浩,閆勝還是介紹了2011年“羅永浩砸西門子冰箱”的消費者維權案例。他的目的,是提醒垃圾焚燒企業老總,要站在公眾角度,學會公關。

在這種行業內常見的技術座談會上,這位發電分會秘書長助理分享的“與媒體公眾開展公關的必要性及操作技巧”,猶如在排滿數理化的課程中突兀地插入一堂新聞課。

閆勝列舉的幾個案例都和垃圾焚燒無關。“企業投了很多錢,但因為鄰避運動,垃圾焚燒廠就運行下不去了,這很可惜。”他說,“公關不是以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不是‘美女+交際’。核心要點就是要公正、透明。好孩子犯了錯,大人也不怪他。”

專家也談到了公眾關系。第一個演講的中國環科院研究員張凡,在介紹完新環保法和排放標準后,就以德國和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