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鬼片瑞士導演的真實與虛構
想拍鬼故事的董特寧,曾是瑞士的“主旋律”導演,2013年他接受瑞士電視臺的邀請,導演了瑞士電視劇版的《建國大業》——《瑞士》。
責任編輯:李曉婷 李宏宇
董特寧對他的中國紀錄片并不滿意:預算有限,他一人身兼導演、劇本、攝影,行程也壓縮到12天內,其中一半時間花在了路上,在每個城市的實際拍攝時間只有1天。
瑞士導演董特寧(本名多米尼克·奧瑟寧·吉拉德)計劃2015年拍一部中國的鬼片,純商業操作,“找中國的電影公司,面向中國的院線觀眾”。
董特寧曾以驚悚片導演的身份聞名好萊塢。據《好萊塢報道》雜志的數據,1989年他執導的《月光光心慌慌5》全球凈賺5600萬美元。
想拍鬼故事的董特寧,曾是瑞士的“主旋律”導演,2013年他接受瑞士電視臺的邀請,導演了瑞士電視劇版的《建國大業》——《瑞士》。
2014年,他又接受央視的委托,拍了一部分為十集、每集五分鐘的紀錄短片《中國印象》。這部原本是要拍給瑞士人看的紀錄片,幾經壓縮、刪改,最終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2015年3月28日,廣州289藝術園區放映了董特寧導演的《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從3月起,董特寧帶著他的這部電影去了中國的6個城市。一方面,他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電影,另一個心愿,是希望能盡快找到對他的鬼片感興趣的人,盡快找到投資。
“在瑞士,人們對國家英雄并不感興趣”
《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被認為是一部很不瑞士的電影,卻創造了瑞士電影的票房奇跡。
通常,“瑞士本土導演比較擅長細膩的情感故事,比較緩慢、溫柔,主題比較個人化。”董特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這類電影,瑞士電影觀眾還愛看紀錄片——2012年瑞士紀錄片《采得百花成蜜后》國內觀影人數過10萬,是狹小的瑞士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亨利·杜南:十字上的紅》既非個人化的情感故事,也非紀錄片,但在各電視臺播出至今,觀影人次達到2.5億,拍攝前就有18個國家購買了版權;上映時,這個數字增加到60個。
亨利·杜南是“國際紅十字會之父”,1905年獲得首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一百多年來,他的故事很少被搬上銀幕。
“在瑞士,人們對國家英雄并不感興趣。”董特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