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關于盂蘭盆會的一場爭論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盂蘭盆會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祭祀活動,而是民間情感宣泄的出口,對還是飽受戰爭與死亡威脅的人們來說,具有一定的心理調節作用。盂蘭盆節的存與廢也就因此顯得不那么簡單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主祭臺。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它的舊稱“盂蘭盆節”,現在很少聽說了。
盂蘭盆節實際上是個佛教節日,來自目連救母的傳說。“盂蘭”是梵語“解倒懸”的意思,“盆”則是盛載食物的容器,意為用裝著各種飲食的盆器,解救先人“倒懸”之苦。據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就已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以報答先祖恩德。民間則把“盂蘭盆會”與道教的中元祭祀合二為一,成為一場全民性的節慶活動。
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每年一到七八月,常有臺風、洪水發生,災難過后,死傷無數;而且夏日暑熱,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每年都在這時候祭祀祖先,普度孤魂,街坊鄰里也會組織公共的祭祀儀式,以驅除邪魔、祈求太平。
五四運動后,“科學”的概念被不斷強化。盂蘭盆節被視為妨礙國家富強的“不良風俗”和“迷信”,被推到“科學”的對立面。1920年代末,民國政府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迷信運動,盂蘭盆節首當其沖。
其實,在此運動之前,社會上對盂蘭盆節就一直不乏質疑的聲音。
盂蘭盆會需要募集巨額資金(醮金)。還有些游手好閑之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