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也鬧過“紅衛兵”“義和拳”?

在這些組織和個人的影響下,華人青年的政治性組織誕生了,這個組織最初名取為“赤龍”,后來改成了那個時代最時髦的稱呼——“紅衛兵”。

責任編輯:劉小磊

舊金山“紅衛兵”組織的游行。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1950年代,在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反共氣氛籠罩下,美國華人社區的左翼力量沉寂,傳統的華人社會也出現變化。一方面,部分土生華人上大學后離開了唐人街,慢慢融入主流社會,一些來自大中華地區的留學生在美國深造以后留在美國工作,大多成了專業人士。由于傳統的商人精英忽視青年工作,導致尚留在唐人街的華人青年與老一輩形成代溝,唐人街日漸衰敗,破破爛爛,冷冷清清。

另一方面,1965年,美國通過了新的移民法,之后,大量來自港臺和東南亞的華人新移民來到美國,他們大多居住在唐人街,當中有不少是毫無技能、無所事事、不能融入主流的青少年。華人精英忽視他們,當地白人歧視他們,唐人街的社區建設和社會服務,跟不上實際的需要。青春期的躁動,還有對現實的失望,只能通過破壞、斗毆來宣泄,而警察帶有種族歧視偏見和成見的暴力執法,又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社會運動風起云涌

1960年代中后期,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正從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非暴力階段,向馬爾科姆·艾克斯領導的“黑豹黨”主張武力抗暴的階段轉變。與此同時,抵制美國出兵越南的反戰運動、以另類生活方式反抗傳統文化的嬉皮士運動、呼吁性解放及男女平等的女權運動,在美國此起彼伏。受到這些抗議活動的影響,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美國人也坐不住了。

196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國一個少數族裔的成功故事”的文章,之后又出現大批同類文章,把亞裔美國人塑造成“模范少數族裔”,說亞裔美國人大都埋頭苦干,不惹事、不鬧事,安靜溫順、機敏勤勞等等,但這種說法掩蓋了亞裔群體的復雜性,因為亞裔美國人中既有事業成功的中產階級,也有大量落魄失意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亞裔美國人,受到當時社會運動風起云涌的極大影響,他們不滿現狀,視越南戰爭為美國反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戰爭。他們提出要為爭取種族平等、社會正義和政治權利而團結起來并建立了“亞裔美國人政治聯盟”等各種組織。

從青年互助社到“紅衛兵”

1967年6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