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須尊重和保護群眾的創造

群眾不能創新,基層的社會問題就找不到解決之道,從而不斷積累,不斷發酵,不斷升級,就會嚴重威脅社會穩定。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論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要不停留在口號上,重要的一點就是順應民意,尊重、保護和釋放群眾的創造。而億萬人民的創造一旦得到釋放,任何人間奇跡都會創造出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更應該認識和尊重人民的歷史地位,尊重和保護群眾的創造。這是是否解放思想的試金石,也是落實解放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們不應忘記,正是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廣東的“三來一補”,蓬勃發展的私營經濟,遍地開花的“以橋養橋”、“以路養路”等等數不清的群眾首創,開辟了改革開放的大道。然而也要看到,不少很有積極意義的群眾首創還得不到承認、尊重和法律的保護,例如NGO(非政府組織)、民營金融機構、基層社區自治、小產權房、網絡文化等等。并不是說,群眾的這些首創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總的來說,它們還是應時而生,合乎潮流,有助于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
    人民群眾天然具有豐富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植根于人民的利益追求,釋放于人民的自由權利。尊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創造,就是尊重和保護人民的權利,給人民一片自由的天空。一旦自由的土壤開化,自身能力不斷突破,創造之花就會盛開。尤其是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自由釋放著創造,創造推動著歷史的進步。當下中國,正處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公民社會的成長、網絡社會的發育,促使各種創造層出不窮,同時也呼喚更為自由的創造空間。給人民以自由,尊重和保護人民群眾的創造,而不是以公共之名行私利之實,捆綁、要挾、壓制人民群眾的創造,就能極大推動社會的進步。
    以NGO為例,長久以來存在著政府辦社會的弊端,隨著“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政府職能逐步轉移,政府的社會職能需要社會自身來承載,這就要求社會自組織發育成熟,能夠承載起這些功能。在先前的中國經濟改革中,曾試圖將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服務和福利事業產業化,也就是將這些社會職能市場化。但實踐證明我們干得不夠,干得不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民間組織作為社會建設領域中新的社會載體,開始從1990年代出現。目前中國大約有300萬個NGO(其中30萬個是合法登記的),至少有6000家國際NGO組織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這些非營利的民間團體主要從事著慈善、環保、教育、婦女、兒童等多方面的社會福利或者社會發展事業。但長期以來,不少領導干部都戴著有色眼鏡看待NGO,極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和公民社會的成長。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除了思想僵化,就是私心太重,只顧自己的利益,不以社會責任為重。這些領導干部對任何可能不合傳統習慣,不合既定章法的新觀念、新事物,都認為是吃不準的事情,而吃不準的事情就有風險,就是麻煩,就可能威脅到他們的仕途,就不能被容許,而必須消滅在萌芽狀態,為此甚至不惜讓計劃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回潮。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離開了群眾生機勃勃的創造性勞動,忽視對群眾實踐經驗的虛心學習和科學總結,任何切實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產生,任何美好的設計也難以實現。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改革和建設是創造歷史的過程,群眾的創造是改革的力量之源。只要各級領導干部真正以改革大局為重,對群眾的創新給予容忍、呵護、重視、分析、支持,群眾創新就不難星火燎原,就能一點一滴地撬動傳統體制,推動中國社會和平的漸進的轉型。但遺憾的是,一些領導干部缺乏這樣的自覺意識,往往把自己放到群眾創新的對立面,群眾創新的努力總是遭到他們的打壓,難有發展空間。群眾不能創新,基層的社會問題就找不到解決之道,從而不斷積累,不斷發酵,不斷升級,就會嚴重威脅社會穩定。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從根本上講,尊重和保護群眾的創造,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為本,保護群眾的創造就是保護人民的自由。自由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促進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都應該記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句話:未來美好的社會,就是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的社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