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父親不予說抗戰
“我出生于抗戰勝利的1945年,我父親給我取名‘知建’,就是要我知道如何去建設一個新國家?!?/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康寧
八路軍突擊隊攜云梯待命準備攻擊。百團大戰是八路軍主動出擊的大規模作戰,粉碎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鼓舞了民眾的抗戰信心。
北京西單的一個小院子,陳賡之子陳知建少將說起父親和抗戰,70歲的老軍人仍顯得神采奕奕。采訪前,陳知建贈予記者每人一枚八路軍研究會紀念章,紀念章主體依照當年八路軍臂章原比例縮小而成,白底藍字,上書楷體“八路”二字。
在那段炮火延綿的歲月里,陳賡大將因其打法靈巧,常能出敵不意。1937年10月,陳賡率領的三八六旅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在半個月內進行了大小戰斗26次,屢創日軍。日軍甚至打出了“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事后,時任三八六旅政委的王新亭說:“這條標語是對我們的高級評語!”
“兒孫不知征戰苦”
我最佩服戰斗英雄及負傷的人
“我出生于抗戰勝利的1945年,我父親給我取名‘知建’,就是要我知道如何去建設一個新國家。”
在平時,陳賡很少給兒子講述過往的戰爭歲月和他的傷痛。“他并不愿意提及那段犧牲了無數戰友的歲月。”陳知建這樣理解。
在陳知建眼里,父親陳賡是一個性情中人,十分念舊情,對曾與自己出生入死的戰友一直念念不忘,想方設法尋找。2006年重訪長征路走到四川時,陳知建意外得知當地有一位老紅軍叫韓來珠,興奮不已地說:“我爸找他好久了,他就是我爸當年的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