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市場放開之后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環保部門有權管嗎
有官員認為,如果缺乏自己的認證體系,環保部門則缺乏監管依據?!耙驗闆]有任何法律規定,環保部門可以去管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辈贿^,新環保法以及兩高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已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做出了規定,重則可入刑。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梁綺雅 楊思佳
一只很萌的地表水在線監測小船在實時監測南京的河流水質,環境監測這一領域將逐漸完全放開。
有官員認為,如果缺乏自己的認證體系,環保部門則缺乏監管依據。“因為沒有任何法律規定,環保部門可以去管社會環境監測機構。”
不過,新環保法以及兩高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已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做出了規定,重則可入刑。而有一些省份早已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
“這個餅畫得很好,但實施起來還有很多困難和問題。”2015年4月13日,廣東省一名環保系統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擔憂道。
這里的“大餅”,指的是《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月5日,環保部印發了該“意見”,稱全面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有序放開公益性、監督性監測領域。
環境監測,這一領域原本主要由各地環保部門下屬環境監測站所主導。如今這一市場的放開,將誕生一塊千億級“大蛋糕”。“十二五”期間,全國環境監測總投資需求將達1000億元。
不過,從多名受訪的環保官員、企業老總的反應來看,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前已有多地進行了試點工作。而在一些官員看來,這一政令之后,環保部門亟需厘清這一新興行業的監管細則。而公眾聚焦的監測數據造假問題能否通過市場的力量蕩清,目前依然是一個問號。
能否擠掉數據水分
能否擠掉數據造假的水分這一問題,山東省環保廳的回復是“可以”。
“過去環保部門自行監測,自行監管,質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山東省環保廳在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時稱,過去,環境空氣質量良好率由各市自行上報,全省達到了9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