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文革”中的“牛仔褲”
牛仔褲可以算是當代時裝潮流的先鋒吧。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錢桑妮
牛仔褲可以算是當代時裝潮流的先鋒吧。
談起“文革”時期的中國服裝,“藍螞蟻”的說法最為人所熟知。據說那是一個外國人在北京大街上看到的景象: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穿著藍色的服裝……沒有不同的服裝,也是缺少個性的表現。
但外國人畢竟是外國人。他們在中國的見聞常常難免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他們不知道,即使是在服裝高度一律的中國,也常常有人別出心裁地、悄悄地創造著不同一般的時尚。在那個年代里,這顯然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
例如牛仔褲。在今天,牛仔褲已經成為最大眾化的時裝,可在“文革”中,大概因為牛仔褲屬于資產階級的緣故,工廠是不生產牛仔褲的。于是,人們開始想辦法自己設計、制作牛仔褲。在那個物資極端匱乏的年代里,“的確良”竟也成了做牛仔褲的面料。在武漢,就流行過這么一首反映這一世象的腔調油滑的歌(這歌肯定也是無名人士作詞作曲的)——清早起,天晴朗,裁縫鋪里做衣裳,做了一件“的確良”,“拷釘”、“拷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