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感言 重申權利更須重建信仰
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還會有誰在意崔英杰不屈的吶喊?還會有誰在乎聶樹斌不瞑的眼睛?
記者節是記者的權利日。正因為如此,3天前即11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特意發布通知,重申新聞采編人員合法采訪的權利。通知列舉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包括粗暴干涉記者的正常采訪活動,甚至毆打記者、毀壞采訪器材等惡性事件。通知強調:新聞采訪活動是保證公眾知情權、實現社會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有關黨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為新聞機構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這個維權文件中,不難窺見中國記者執業環境之嚴峻。其實,關于記者執業環境之嚴峻,或者說關于記者權利之缺失、記者尊嚴之缺失,早就是無可諱言的事實。這當然令人悲哀。但同時我們又必須承認,這種現狀,并不會因為它的不合理,也不會因為公眾的憤怒,而在朝夕之間改變。歷史的惰性是頑強的,現狀的改變只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因此不得不與這樣的現狀共存,無論我們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
這也就是說,作為記者,我們注定了還要餐風沐雨,我們注定了還要歷經苦難,我們注定了還要飽受熬煎。
與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公民社會的發育相伴生的,是新銳媒體的崛起,是公共輿論的突飛猛進。公共輿論改變了很多,公共輿論還可能改變很多,比如孫志剛事件,SARS事件,重慶“釘子戶”事件,以及仍在僵持中的聶樹斌事件。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公共輿論的滑鐵盧其實更多更多,公共輿論不能改變的其實更多更多。我們生活中的邪惡仿佛多頭怪,砍掉多少長多少,循環往復,似乎永無休止。
那種凱歌行進的浪漫歲月,于是與我們無緣。猶如填海,我們每填進去一座山,洶涌的海浪就會吞噬一座山;猶如地平線,我們每靠近一步,它就遠離一步。我們投入的仿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競跑、沒有結局的搏斗。
這的確令人沮喪,令人意氣消沉。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放棄。我們與我們生活中的邪惡的對抗,從根本上說,就仿佛是人類與疾病的對抗。人類永遠不可能根除疾病,每戰勝一種頑疾,新的頑疾難免產生。人類與疾病的戰爭是一出沒有尾聲的連續劇,貫穿人類的全部歷史。但人類絕不會稍有懈怠。因為任何懈怠,都會導致疾病的大舉進軍乃至人類的沒頂之災。同樣,邪惡和我們對于邪惡的抵抗,也一直是此消彼長。
是的,我們都是常人,任何個體的力量,都決無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世界未必會因為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努力,而變得更好。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努力,世界卻肯定只會變得更壞。因為我們,世界沒有變得更壞,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我們的意義。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難道孫志剛的冤魂能討回公道?難道不會有前仆后繼的孫志剛?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難道會有重慶“釘子戶”的勝利和拆遷制度的變革?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還會有誰在意崔英杰不屈的吶喊?還會有誰在乎聶樹斌不瞑的眼睛?誠然,我們取得的只是有限的成就,但既然我們都是常人,原本就不應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指望,能取得如此成就已屬不俗,已足以奠定我們的自信,支撐我們繼續堅守。
希望與失望兼得,光榮與悲憤并行,驕傲與羞慚同在,這就是作為中國記者的宿命。我們注定了沒有坦途,而只能在兩極之間跌宕。在這樣的宿命中堅守,在這樣的宿命中經受熬煎,不僅需要激情,更需要堅忍。如果說激情來自良知,那么堅忍則來自信仰,即對于自己職業理想的信仰,即對于真相和正義的信仰。惟其如此,記者節不僅應該是記者的權利日,更應該是記者的信仰日。我們不僅應該在記者節重申記者權利,呼吁法制對于記者權利的切實保障;更應該反求諸己,捫心自問是否已經重建信仰。只是因為信仰,我們才會具備強大的抗打擊力,始終以持平之心,應對外部風云的莫測變幻;只是因為信仰,我們才能找回屬于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本分的事情,猶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因為熱愛,而把沒有盡頭的苦役變成了詩意的棲居。
從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這個維權文件中,不難窺見中國記者執業環境之嚴峻。其實,關于記者執業環境之嚴峻,或者說關于記者權利之缺失、記者尊嚴之缺失,早就是無可諱言的事實。這當然令人悲哀。但同時我們又必須承認,這種現狀,并不會因為它的不合理,也不會因為公眾的憤怒,而在朝夕之間改變。歷史的惰性是頑強的,現狀的改變只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因此不得不與這樣的現狀共存,無論我們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
這也就是說,作為記者,我們注定了還要餐風沐雨,我們注定了還要歷經苦難,我們注定了還要飽受熬煎。
與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公民社會的發育相伴生的,是新銳媒體的崛起,是公共輿論的突飛猛進。公共輿論改變了很多,公共輿論還可能改變很多,比如孫志剛事件,SARS事件,重慶“釘子戶”事件,以及仍在僵持中的聶樹斌事件。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公共輿論的滑鐵盧其實更多更多,公共輿論不能改變的其實更多更多。我們生活中的邪惡仿佛多頭怪,砍掉多少長多少,循環往復,似乎永無休止。
那種凱歌行進的浪漫歲月,于是與我們無緣。猶如填海,我們每填進去一座山,洶涌的海浪就會吞噬一座山;猶如地平線,我們每靠近一步,它就遠離一步。我們投入的仿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競跑、沒有結局的搏斗。
這的確令人沮喪,令人意氣消沉。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放棄。我們與我們生活中的邪惡的對抗,從根本上說,就仿佛是人類與疾病的對抗。人類永遠不可能根除疾病,每戰勝一種頑疾,新的頑疾難免產生。人類與疾病的戰爭是一出沒有尾聲的連續劇,貫穿人類的全部歷史。但人類絕不會稍有懈怠。因為任何懈怠,都會導致疾病的大舉進軍乃至人類的沒頂之災。同樣,邪惡和我們對于邪惡的抵抗,也一直是此消彼長。
是的,我們都是常人,任何個體的力量,都決無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世界未必會因為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努力,而變得更好。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努力,世界卻肯定只會變得更壞。因為我們,世界沒有變得更壞,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我們的意義。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難道孫志剛的冤魂能討回公道?難道不會有前仆后繼的孫志剛?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難道會有重慶“釘子戶”的勝利和拆遷制度的變革?如果沒有公共輿論,還會有誰在意崔英杰不屈的吶喊?還會有誰在乎聶樹斌不瞑的眼睛?誠然,我們取得的只是有限的成就,但既然我們都是常人,原本就不應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指望,能取得如此成就已屬不俗,已足以奠定我們的自信,支撐我們繼續堅守。
希望與失望兼得,光榮與悲憤并行,驕傲與羞慚同在,這就是作為中國記者的宿命。我們注定了沒有坦途,而只能在兩極之間跌宕。在這樣的宿命中堅守,在這樣的宿命中經受熬煎,不僅需要激情,更需要堅忍。如果說激情來自良知,那么堅忍則來自信仰,即對于自己職業理想的信仰,即對于真相和正義的信仰。惟其如此,記者節不僅應該是記者的權利日,更應該是記者的信仰日。我們不僅應該在記者節重申記者權利,呼吁法制對于記者權利的切實保障;更應該反求諸己,捫心自問是否已經重建信仰。只是因為信仰,我們才會具備強大的抗打擊力,始終以持平之心,應對外部風云的莫測變幻;只是因為信仰,我們才能找回屬于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本分的事情,猶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因為熱愛,而把沒有盡頭的苦役變成了詩意的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