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風暴不敵反俗風暴 行政職權錯位何時扭轉
如果我們對官員的腐敗予以寬容,卻對節目的低俗保持“零容忍度”,豈不是荒誕嗎?
上周最吸引眼球的兩大時政新聞主角,莫過于國家審計署和國家廣電總局。9月19日,審計署發布今年第6號審計結果公告,發改委等49個“國家級”部門單位赫然在目,2006年度共被查出問題資金多達300億元。9月20日,廣電總局出臺一系列具體管理措施和細則,重拳規范群眾參與的選拔類廣播電視活動和節目,招招直取選秀命脈。
對于前者,人們的熱情顯然在逐年遞減。自2003年開刮“審計風暴”以來,盡管審計清單年復一年觸目驚心,無奈問責卻年復一年和風細雨。動輒數千萬元、上億元的公共財政資金遭流失、遭冒領、遭擠占、遭挪用、遭浪費,卻不見一個部委高官因此遭免職、遭刑罰。相反,問題部委只需表示一下整改態度就可過關。比如,對這次49個部門單位的問題,審計公告只是說,“審計署已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提出了整改建議。上述部門單位也表示將認真整改?!本枚弥?,人們圍觀“審計風暴”的心態自然就轉為一種漠然的看客心態。
而對于廣電總局的重拳,人們的重視程度正與日俱增。其根源,就在于廣電總局的舉措極具可操作性,且每每打完雷就能下雨。9月20日出臺的選秀節目管理措施,細到主持人不得對選手、評委使用“哥、姐、弟、妹”等私人稱謂,“不得采用手機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不得在19∶30至22∶30時段播出”,如此,基本可以宣告選秀節目在中國的終結。更早前,廣電總局還連發禁令關停 《第一次心動》等一批“低俗”、“下流”的廣播電視節目,經此數役,黃金時段已成功被凈化為主旋律時段。
兩相對照,“審計風暴”與廣電總局的 “反俗風暴”怎能不高下立判?
可是,就二“風暴”指向的對象性質而言,原本卻并不該如此。
俗固然要反,但不宜以行政機關的雷霆手段去反。俗雅的判別,更多地應該交由市場和行業協會。涉及公共財政的問題則不同。李金華審計長在闡述中國審計職能時說,揭露腐敗是審計的重要任務。公共財政資金由納稅人的血汗錢聚成,對其冒領、擠占、浪費,說輕了是一般瀆職,說重了就是犯罪,而“審計風暴”本質上也是“反腐風暴”。低俗的危害再怎么大也大不過腐敗的危害,人民對低俗的痛恨再怎么大也大不過對腐敗的痛恨,可是,如果我們對官員的腐敗予以寬容,卻對節目的低俗保持“零容忍度”,豈不是荒誕嗎?
因此,審計署與廣電總局的工作方式理應互換。審計署不應只是 “審計師事務所”,應拿來廣電總局的雷霆手段,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處理一批。廣電總局則應學習審計署的工作態度,提醒一下即可,電臺、電視臺自會認真整改。何時能有威風八面的審計署,能有謙謙君子風的廣電總局,二者的職權才不會繼續錯位。
當然,從根源處理論,我們還須檢討整個公權力職權設置的妥當與否。審計署的職權軟化問題,源于審計法未能賦予其更大、更有力的執法權,近年能刮起“審計風暴”已是審計人員恪盡職守的努力結果。相似的問題還表現在新近設立的國家反壟斷委員會和國家預防腐敗局上。反壟斷委員會在國外都是執法權限極大的行政機關,但中國的反壟斷法卻只賦予了它“協調”的職權,其未來的反壟斷成效不能不令人擔憂。人們起初也對國家專門設立一個反腐敗局寄予厚望,以為內地也將設立類似香港廉政公署那樣的強權部門,事實卻是這個新的國家局只有“預防”的職能。
設計一個部門的權限,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們的工作取向和工作重點。當然,設計之初、立法之時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而以時代的大潮、社會的和諧為依歸,檢驗并調整各部門的職權設置,弱化該弱化的,強化該強化的,當成為我們一個重大而迫切的任務。
對于前者,人們的熱情顯然在逐年遞減。自2003年開刮“審計風暴”以來,盡管審計清單年復一年觸目驚心,無奈問責卻年復一年和風細雨。動輒數千萬元、上億元的公共財政資金遭流失、遭冒領、遭擠占、遭挪用、遭浪費,卻不見一個部委高官因此遭免職、遭刑罰。相反,問題部委只需表示一下整改態度就可過關。比如,對這次49個部門單位的問題,審計公告只是說,“審計署已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提出了整改建議。上述部門單位也表示將認真整改?!本枚弥?,人們圍觀“審計風暴”的心態自然就轉為一種漠然的看客心態。
而對于廣電總局的重拳,人們的重視程度正與日俱增。其根源,就在于廣電總局的舉措極具可操作性,且每每打完雷就能下雨。9月20日出臺的選秀節目管理措施,細到主持人不得對選手、評委使用“哥、姐、弟、妹”等私人稱謂,“不得采用手機投票等任何場外投票方式”,“不得在19∶30至22∶30時段播出”,如此,基本可以宣告選秀節目在中國的終結。更早前,廣電總局還連發禁令關停 《第一次心動》等一批“低俗”、“下流”的廣播電視節目,經此數役,黃金時段已成功被凈化為主旋律時段。
兩相對照,“審計風暴”與廣電總局的 “反俗風暴”怎能不高下立判?
可是,就二“風暴”指向的對象性質而言,原本卻并不該如此。
俗固然要反,但不宜以行政機關的雷霆手段去反。俗雅的判別,更多地應該交由市場和行業協會。涉及公共財政的問題則不同。李金華審計長在闡述中國審計職能時說,揭露腐敗是審計的重要任務。公共財政資金由納稅人的血汗錢聚成,對其冒領、擠占、浪費,說輕了是一般瀆職,說重了就是犯罪,而“審計風暴”本質上也是“反腐風暴”。低俗的危害再怎么大也大不過腐敗的危害,人民對低俗的痛恨再怎么大也大不過對腐敗的痛恨,可是,如果我們對官員的腐敗予以寬容,卻對節目的低俗保持“零容忍度”,豈不是荒誕嗎?
因此,審計署與廣電總局的工作方式理應互換。審計署不應只是 “審計師事務所”,應拿來廣電總局的雷霆手段,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處理一批。廣電總局則應學習審計署的工作態度,提醒一下即可,電臺、電視臺自會認真整改。何時能有威風八面的審計署,能有謙謙君子風的廣電總局,二者的職權才不會繼續錯位。
當然,從根源處理論,我們還須檢討整個公權力職權設置的妥當與否。審計署的職權軟化問題,源于審計法未能賦予其更大、更有力的執法權,近年能刮起“審計風暴”已是審計人員恪盡職守的努力結果。相似的問題還表現在新近設立的國家反壟斷委員會和國家預防腐敗局上。反壟斷委員會在國外都是執法權限極大的行政機關,但中國的反壟斷法卻只賦予了它“協調”的職權,其未來的反壟斷成效不能不令人擔憂。人們起初也對國家專門設立一個反腐敗局寄予厚望,以為內地也將設立類似香港廉政公署那樣的強權部門,事實卻是這個新的國家局只有“預防”的職能。
設計一個部門的權限,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們的工作取向和工作重點。當然,設計之初、立法之時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而以時代的大潮、社會的和諧為依歸,檢驗并調整各部門的職權設置,弱化該弱化的,強化該強化的,當成為我們一個重大而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