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誰的孩子上北大清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真相
學子在與同齡人激烈競爭中憑分數勝出進入一流名校,本身已體現了學習能力。在統計學上,分數與能力是高度正相關的。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楊昊
大城市孩子的競爭優勢,來自父輩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與積累。從代際看,是公平的。
怎么考決定怎么教,如果考試內容向考核學術能力回歸,就像作文側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辭藻,那就會鼓勵啟發式教育。
學子在與同齡人激烈競爭中憑分數勝出進入一流名校,本身已體現了學習能力。在統計學上,分數與能力是高度正相關的。
一個“素質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將從“應試教育”的廢墟上崛起?
2015年4月以來至今,“黃岡中學衰落”的話題盛行于媒體,直讓人以為黃岡中學快關張了。始作俑者《長江商報》4月5日報道:《湖北黃岡中學輝煌不再,近14年未出省狀元》,文章說黃岡中學1999年后再未出過省狀元,2007年后再也沒有拿到過國際奧賽獎牌,如今仍是當地最好的學校,升學率并不低,只是已不復當年的輝煌而已。
但許多人在故作悲憫之余仍掩不住內心的興奮,他們把所謂的“黃岡中學衰落”視為“應試教育式微”的征象。用黃岡中學老師馬明博的話說:“在如今教育界,黃岡中學被當作邪惡的女巫,大家將它架上火刑架,添柴加油,一起見證這個應試符號的死亡。”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一詞起于1980年代。1986年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F在這個詞仍保留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原初含義,但被輿論高舉的“素質教育”其實是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被構建出來。
因此,要知道什么是“素質教育”,就要知道什么是“應試教育”。輿論將“超級高考工廠”視為“應試教育”的肉身化。黃岡中學與河北衡水中學是兩個樣板。
本次媒體炒作的所謂“黃岡中學衰落”,真相如下:黃岡下屬縣市甚至武漢的中學,分流了黃岡的優質生源;武漢甚至長珠三角的中學,大挖黃岡中學的優秀師資……黃岡中學遂由超級牛校衰落為一般牛校了(因此證明不了“應試教育式微”)??梢?,黃岡中學或在走下坡路,但“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幫”的黃岡模式卻在開枝散葉。
后起之秀衡水中學,將黃岡模式發揚光大,已連續N年憑高升學率睥睨河北。但在媒體眼里,衡水中學嚴格學生學習與生活作息,搞軍事化管理,把學校辦成了大監獄,“剝奪學生的自由”;搞激情教育,就是給學生洗腦;一切圍繞高考轉,學生“過著一種不正常的生活”。一言以蔽之,將“應試教育”的惡性發揮到了極致。
“應試教育”只注重高考學科的教學,搞題海戰術,讓學生反復訓練與考試,不注重學生才藝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泯滅學生個性與自由。作為對立面被構建出來的“素質教育”,學生是輕松自由、愛好廣泛、多才多藝的。
而“素質教育”一看就是好詞,“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的教育”,高大偉岸。要被摒棄的“應試教育”,自然卑下猥瑣。眾美歸于素質教育,眾惡歸于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好,重素質不重考試;應試教育壞,重考試不重素質。
這樣,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被構建成兩種對立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意識形態構建。
那么,因為是人為構建出來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組無意義的詞語嗎?非也。在撇去夸大其辭的、褒貶強烈的意識形態浮沫后,這組詞語還是實有所指的,且指向非常明確。
游戲規則的視角
輿論在談論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時,所指的范圍一般為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這就給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線索:隱形的高等教育才是更厲害、主導性的大玩家。這是(招錄)游戲規則的視角。大學是整一套游戲及游戲規則中的核心環節。
大家為什么要上大學?除了極小部分人是為了獲得專業學術訓練將來以科研與學術為業,絕大部分人上大學尤其是一流名校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機會,例如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下文將專門闡釋大學的功能。
在任何社會,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工作職位總是稀缺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名校的學歷文憑是通向這類工作職位的敲門磚。
首先,并不是說有了名校文憑這些工作職位就手到擒來,而是說其他條件相同之下,名校文憑大大提高了獲得這類工作職位的概率。其次,也不是說名校文憑是這類工作職位的唯一敲門磚,其他條件如來自富?;蛴袡鄤莸募彝?,可能是更大的籌碼,但那拼的是投胎,并不取決于你的努力。
這類工作職位永遠是高度稀缺的,傳導到教育體系,決定了尤其一流名校的入學機會也是稀缺的、高度競爭的。傳導一直會持續下去。為了提高上好大學的概率,你得上好的高中→為了提高上好高中的概率,你得上好的初中→為了提高上好初中的概率,你得上好的小學→為了上好的小學,你的父母得買好的學區房……
教育質量好的標準,說到底就是升學率,即學生競得更高一級優質教育的概率。競爭就有上有下,總在一定的游戲規則/競爭準則框架內展開。最重要的規則在大學招錄環節。
一種游戲規則是考試,招錄看分數,理想的安排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分數是定量的,考生拿分數說話,誰上誰下一目了然。另一種游戲規則是不唯分數、看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學術水平、興趣特長與社會實踐等”,這些都不太好量化,招錄者的自由裁量權就大了。
到這里,不難理解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所指。這套話語,把學生與學校按招錄看分數的游戲規則玩,貶為“應試教育”;把按招錄看綜合素質的游戲規則玩,褒為“素質教育”。
統一高考就是前一種規則,現行的自主招生就偏向于后一種規則。
大學的兩大功能
那么,大學招錄采用哪一種游戲規則更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要回答學子為什么要上大學、大學是什么。
學子上大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為了積累人力資本。動機或高雅:“親炙大師教誨,與優秀的同儕在知識與人格上一起成長,將來為增進人類的知識與福祉做出貢獻”,或世俗:“進個好大學,上個好專業,將來找個好工作,得個好配偶”,均可被“上大學是人力資產投資”所涵蓋。
問題來了,大學所傳授的知識相當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上,豈不是白學了?無助于提升自己的人力資產價值?
如果判斷成立,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就應該向職業技術教育看齊:盡可能增加傳授“有用”的知識,減少傳授“無用”的知識。但這樣的話,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有什么區別?
有必要回顧大學的功能。大學最基本的功能是培養專業學術人才。你上大學讀物理,那學校的整個理論與實驗課程設置,不僅僅是為了把你培訓成一個懂物理學知識的人,而是為了把你培養成一個物理學家。
如果大學四年沒有虛擲,你掌握的不僅僅是物理學知識,還有一整套物理學的思維方式與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你學到的具體知識或在工作中用不著,但分析框架與分析能力一定會讓你終生受益匪淺。
不過,你為了系統學習某個具體學科,具備該學科的分析框架與分析能力,未必要上大學?,F在美國名校網絡公開課唾手可得,想要學什么都不在話下。即使你覺得自控力不夠,并想獲得與同儕交流、互相激發的機會,現在在線教育機構也能解決你的各種憂慮:有學習大綱,有進度表,有作業與測試,有小組討論。
絕大多數學物理的人不會以物理學家為職業,你大學時學的物理不見得工作中有多大用,其他專業也類似,要掌握物理學的分析框架與分析能力也有廉價便捷的路子,那為什么大家還要爭相上名校接受成為“某某學家”的學術專業訓練呢?
這就引出大學的另一項功能:對智力、能力的排序與對人才的遴選??鐕緸槭裁聪矚g招募一流名校的學生,對專業反而不那么看重?因為能夠進入這些大學并畢業甚至取得優異成績,已充分證明了你的學習能力。別講高學歷低能力,那是例外,學歷與能力是高度正相關的。企業鑒別人才有成本,你拍出一張名校文憑勝過千言萬語。
一流名校的學歷文憑是高收入、高社會地位工作職位的敲門磚,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似乎很簡單:讓最聰明、最有學習能力與學術潛力的學子上一流名校不就得了?大學第一項功能是培養專業學術人才,需要這樣的好苗子吧?第二項功能是對學習能力與人才的排序遴選,也是建立在第一項功能基礎上的。我們姑且接受這個精英主義的答案。
要達成這個目標,應如何設計招錄游戲規則?
方案一:統一高考,統一評分標準,只看分數,“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招錄名額不再按省籍分配,招錄標準也不再考慮考生的身份背景。一切看分數說話,分數高就上,分數低就下。這是一種規則公平。
這樣的統一高考,在考試內容上也應回歸考核學術能力。例如語文不能以考記憶力為主,應該以考分析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尤其是作文,不能把引用名人名言及正著說、反著說視為有效論證,應該知道怎么鑒別正反兩方面論點的證據效力,知道怎么才算有效的推理。這就要降低作文的自由度,最好只容許正反兩種立論,讓考生的思維能力顯露無遺。
2014遼寧卷作文:夜晚祖孫遠眺萬家燈火,孫說,沒有電,沒有現代科技,沒有高樓林立,上哪兒看去;祖說,可惜漫天繁星沒有了,不能像祖先那樣看月亮初升,天漢燦爛。2010年SAT作文:技術進步極大提升了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速度,一些人對此持批判態度,宣稱技術帶來的高速交流令人們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周圍的人。兩者的題面很類似。
但前者“請根據材料寫一篇作文”,后者問:“現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前者考生作文的自由度太大,考生可以通過背范文來押題,也賦予閱卷人太大的自由裁量權。后者只有兩種立論方式??忌扇∧囊粋€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同時要對否命題展開有理有據的駁斥,考核的就是分析推理能力。
“素質教育”鼓吹者對“應試教育”有諸多指控,下述兩個不成立。
其一,說在高考指揮棒之下,填鴨式教育大行其道,啟發式教育隱而不彰。但怎么考決定怎么教,如果考試內容向考核學術能力回歸,就像作文側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辭藻,那就會鼓勵啟發式教育。不能把考試內容的問題歸結為考試本身有問題。美國被鼓吹者視為“素質教育”圣土,也是要考SAT的。
其二,說招錄只看分數/“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導致高分低能。學子在與同齡人激烈競爭中憑分數勝出進入一流名校,本身已體現了學習能力。在統計學上,分數與能力是高度正相關的。高分低能與低分高能都只是例外。
“招錄標準面前人人平等”
方案二:看綜合學術素質。在參加方案一的統一高考之外,考生還要提供其他證明學術能力的資信:專家學者的推薦信、申請用的個人論文與在學術刊物上有發表論文等,如果申請實務性強的專業可能還要有社會實踐與個人實習履歷。如果能盡量減少做假、拼爹與尋租,做到“招錄標準面前人人平等”,那也是規則公平的。
有一種流行的謬誤,認為統一高考限制了考生對大學的選擇權,例如在填報志愿時,考生實質上必須在幾個同等檔次的大學之間做出抉擇,被幾所一流名校平行錄取再由考生自由選擇的機會是不存在的。其實這種安排與統一高考無關,是為了讓分配給各大學的招生名額不浪費,結果是限制了大學之間的競爭。
不管是統一高考,還是看綜合學術素質的游戲規則,都應該實行考生自由填報與自由選擇學校、學校按規則獨立招錄考生的規則。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這樣子:考生自由填報大學→每個大學可根據考生申請情況按規則獨立招錄考生、超額錄?。紤]到一定比例的考生錄取后棄上)→實力考生可以得到N個一流名校的錄取通知書,然后根據獎學金等因素自由選擇。這樣,每個大學的招生規模由市場決定,這會加劇大學之間的競爭,學生都不愿意上的大學有關張的風險。
一個問題,招錄看考分與看綜合素質,哪一種游戲規則下學生的負擔更重?“素質教育”鼓吹者常指控:在“應試教育”之下,題海戰術與海量考試令學生的負擔很重。言下之意,如果轉而搞“素質教育”,學生既輕松自由、快樂愜意,又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似乎一搞素質教育,學生與學校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消失于無形。
這是對招錄看綜合素質的浪漫想象。實際情況正相反。學生的負擔,在“素質教育”之下一定比在“應試教育”下重多了。
在招錄看考分之下,學生的目標是在統一高考中拿盡可能高的分數。但在招錄看綜合素質之下,學生單單拿到高分還不足以在競爭中穩操勝券,還要搞推薦信,發論文,參加實習,以增進自己的學術履歷等,甚至還要對非學術素養進行投資,做公益慈善,發展才藝,有一兩項體育特長。發展這些“綜合素質”并非出于天性喜愛,而是游戲規則的設定。
只要大學的兩項基本功能沒有變,只要一流名校的學歷文憑是高收入、高社會地位工作職位的敲門磚,那么大學招錄無論采取哪一種游戲規則,考生的競爭壓力與學習負擔都不會小。這種競爭壓力是結構性的。給定競爭強度不變(一定數量的考生競取稀缺的名校入學機會),游戲規則包含的指標越多、越復雜、越偏于定性,考生的學習負擔就越重。
哪種規則有利于寒門學子
有一些人暢想,如果搞“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全國考生統一錄取分數線,勤奮的寒門學子將紛紛上一流名校,不給北京上海的考生留下多少機會。常見論據為,2008年北京考生的北大錄取率是河南的24倍,2013年又升至31倍。在全國一張卷時代,北京的北大錄取分數線比高考大省低幾十分很常見,也是一個證據。
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之下,河南考生的北大錄取率同北京之間的差距可能會縮小,但與北京相當幾乎不可能,更別說大大超越北京了。為什么?
中國人口由內地向東南沿海遷移是長期趨勢。能夠走出內地并在沿海大城市定居的,生存適應能力怎么著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北京更是匯集了從其他省份移入的精英人士,其在當地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中的比例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大城市學生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的財富與收入,受過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見識,有人脈,這些均可傳遞/部分傳遞給下一代;也更有意愿與能力給下一代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課外培訓拓展等。
也就是說,且不論先天因素,單單模因(Meme)傳遞這一項,大城市學生就享受了相當的競爭優勢。
在賦予北京上海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招錄率下,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把寒門學子反復做題與測試的大量時間用到了看課外書、發展興趣愛好及游歷上。如果全國統一錄取分數線,大城市考生要上國內大學,會增加對做題與測試的時間投入。對學校來說,黃岡模式也不難學習。大城市家長往往也有輔導孩子功課的能力,也愿意出錢補習。
如果實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大城市考生相對于寒門學子仍有相當的競爭優勢。如果實行“招錄標準面前人人平等”,寒門學子更沒得比。2015年人大自主招生申請材料,包括“個人獲獎證明復印件、參加社會公益性活動的材料、發表作品等”。農村孩子在干農活、在野地里玩耍時,大城市孩子在學才藝、在游歷、在實習、在做公益,怎么比?
人生是一場接力賽。大城市孩子的競爭優勢,來自父輩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與積累。從代際看,是公平的。
另外,招錄不唯分數、看綜合素質,多多少少免不了拼爹,農村孩子還是沒得比。
總之,在規則公平限度內,對寒門學子最有利的游戲規則還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