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把脈】受苦人的強權
一個人并不因自己受苦受難就天然具備道德優勢,或天生具有排斥強權的抗體。對很多自居底層的人來說,這個事實難以接受??墒?,不承認,它并不就消失。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錢桑妮
一個受苦人并不因受苦,而天然具備道德優勢。
小說《拾翠羽》中的男主角缺乏足夠的道德想象力,無力體會與自身經驗不同的另一種痛苦,而導致悲劇發生(參見拙文《仙女是用來獎勵老實人的嗎》, 2015年4月23日《南方周末》自由談)。他的無知是雙重的,不僅對他人,也對他自己。他從未走出自幼習得的觀念,以為自己所見即是整個世界,當然不能明智判斷自身處境;他也認為,世界一向如此,地老天荒,除了接受,別無可能??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世界上的位置,并非不變的:這個偷抱了仙子衣服、強迫人家嫁給自己的莊稼人,屬于不折不扣的底層民眾、弱勢群體,但在這事件中,他是暴行的來源。
我們當然不能據此斷言他就是個壞人。按照某一標準,他甚至可說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