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政治人物應“意在筆先”
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政治家的政治實踐背后是否有“意義”支撐,是否符合公平正義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至于其個人才藝的高下,倒在其次。
《人民日報》9月4日發表了溫家寶總理題為《仰望星空》的詩作,他以詩的形式表達了他對“星空”的感悟。我們知道溫家寶從未聲稱自己是詩人,不過是賦詩明志、以詩寄情而已——《仰望星空》正是寄托他的精神追求和對年輕學子殷殷期望的作品。
中國古典文論有個說法,叫“意在筆先”,意思是說,先有立意和構思,然后下筆作書畫或詩文。這里借用其字面,意思略有引申,即對一個政治人物的文藝作品評價,應當將其思想內容優劣置于表現手法的高下之前;再進一步,對一個政治人物歷史功業的評價,應當將其政治作為的功過置于個人才藝(乃至個人魅力)的大小之前。
就溫家寶的《仰望星空》一詩而言,詩藝的工拙在其次,它所表達的志趣和期盼值得國人特別是年輕學子傾聽?!兑了髟⒀浴芬灾活櫻鐾强諈s不幸落入井中的天文學家,來諷刺某些人“連人們認為是普通的事情都辦不到,卻拼命夸夸其談”。中國人確曾被號召做過這樣的“天文學家”,肚子都吃不飽,卻奢談“靈魂深處鬧革命”、“解放全人類”。如今,倒過來了,“務實”得可怕,只剩下賺錢和物質享樂了(至于何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何讓人們“仰望星空”,那是另外的話題)。因此,溫家寶講:“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彼跋M瑢W們經常地仰望天空”,這是對“同學們”這個中國未來的精英群體的期望。這首詩的引言特別值得注意:關注天空的人只是“有一些”;“關心腳下的事情”也是應該的,但不能“只是”。他的話很有分寸,因而是清醒的。至于他的詩藝能否和詩人北島比,和寫《望星空》的郭小川比,那并不重要。
今年春天,溫家寶與文藝界人士的談話打動了不少人,“兩會”之前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有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文章,也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關注。他在包括講話時所表現的知識素養厚薄不是主要的,甚至他態度的坦誠也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的講話或文章所表現的價值取向令聽者欣慰。其表現的價值取向之所以引人關注,當然因為他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持同樣價值觀的在知識精英中不乏其人。
現在就說到“意在筆先”更重要的一層。古今中外,可資例證的太多了。喬治·華盛頓的歷史貢獻在于,他與他的戰友們留下了一個民主憲政的共和國制度,可以南面稱王而他毅然選擇功成身退,這種政治作為的千古垂范,甚至使《華盛頓文選》和《華盛頓傳》可有可無。林肯《葛底斯堡演講》的流芳百世靠的也不是辭采,而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光輝思想。中國歷史上,書法上乘的宋徽宗、填詞大家南唐后主李煜的藝術才華自然了不起,作為政治人物他們卻是應受唾罵的禍國殃民的敗家子。
不必扯那么遠,近例就在眼前。讀《鄧小平文選》,你找不到什么華麗辭藻,他講話基本上不引經據典,語言質樸得使你無法把他與讀過舊書、留學法國的經歷相聯系,甚至他最經典的表述“不管白貓黑貓”本來就出自民間俚語??墒?,這并不妨礙人們承認他對撥亂反正、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大格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同樣,我們也忘不了“文學治國”一度給中國造成的禍害?!拔母铩敝小霸u法批儒”、“批林批孔批周公”、“評《水滸》批投降派”……雖然當時有馬屁文人對這樣的“戰略部署”和領導人的文學才能評價極高,但今天用現代政治眼光看來,就政治人物個人角度而言是鬧劇一場,從民族命運看則無疑是一場悲劇。
俱往矣,為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還是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吧。政治家的政治實踐背后是否有“意義”支撐,是否符合公平正義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至于其個人才藝的高下,倒在其次。
中國古典文論有個說法,叫“意在筆先”,意思是說,先有立意和構思,然后下筆作書畫或詩文。這里借用其字面,意思略有引申,即對一個政治人物的文藝作品評價,應當將其思想內容優劣置于表現手法的高下之前;再進一步,對一個政治人物歷史功業的評價,應當將其政治作為的功過置于個人才藝(乃至個人魅力)的大小之前。
就溫家寶的《仰望星空》一詩而言,詩藝的工拙在其次,它所表達的志趣和期盼值得國人特別是年輕學子傾聽?!兑了髟⒀浴芬灾活櫻鐾强諈s不幸落入井中的天文學家,來諷刺某些人“連人們認為是普通的事情都辦不到,卻拼命夸夸其談”。中國人確曾被號召做過這樣的“天文學家”,肚子都吃不飽,卻奢談“靈魂深處鬧革命”、“解放全人類”。如今,倒過來了,“務實”得可怕,只剩下賺錢和物質享樂了(至于何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如何讓人們“仰望星空”,那是另外的話題)。因此,溫家寶講:“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彼跋M瑢W們經常地仰望天空”,這是對“同學們”這個中國未來的精英群體的期望。這首詩的引言特別值得注意:關注天空的人只是“有一些”;“關心腳下的事情”也是應該的,但不能“只是”。他的話很有分寸,因而是清醒的。至于他的詩藝能否和詩人北島比,和寫《望星空》的郭小川比,那并不重要。
今年春天,溫家寶與文藝界人士的談話打動了不少人,“兩會”之前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有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文章,也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關注。他在包括講話時所表現的知識素養厚薄不是主要的,甚至他態度的坦誠也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的講話或文章所表現的價值取向令聽者欣慰。其表現的價值取向之所以引人關注,當然因為他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持同樣價值觀的在知識精英中不乏其人。
現在就說到“意在筆先”更重要的一層。古今中外,可資例證的太多了。喬治·華盛頓的歷史貢獻在于,他與他的戰友們留下了一個民主憲政的共和國制度,可以南面稱王而他毅然選擇功成身退,這種政治作為的千古垂范,甚至使《華盛頓文選》和《華盛頓傳》可有可無。林肯《葛底斯堡演講》的流芳百世靠的也不是辭采,而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光輝思想。中國歷史上,書法上乘的宋徽宗、填詞大家南唐后主李煜的藝術才華自然了不起,作為政治人物他們卻是應受唾罵的禍國殃民的敗家子。
不必扯那么遠,近例就在眼前。讀《鄧小平文選》,你找不到什么華麗辭藻,他講話基本上不引經據典,語言質樸得使你無法把他與讀過舊書、留學法國的經歷相聯系,甚至他最經典的表述“不管白貓黑貓”本來就出自民間俚語??墒?,這并不妨礙人們承認他對撥亂反正、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大格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同樣,我們也忘不了“文學治國”一度給中國造成的禍害?!拔母铩敝小霸u法批儒”、“批林批孔批周公”、“評《水滸》批投降派”……雖然當時有馬屁文人對這樣的“戰略部署”和領導人的文學才能評價極高,但今天用現代政治眼光看來,就政治人物個人角度而言是鬧劇一場,從民族命運看則無疑是一場悲劇。
俱往矣,為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還是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吧。政治家的政治實踐背后是否有“意義”支撐,是否符合公平正義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至于其個人才藝的高下,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