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十年的《救亡之聲》
這部珍貴的歷史文獻、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一言難盡,且非我輩所能道盡。作為抗戰親歷者的下一代,我們卑微的職責是將這份文化遺產打撈、整理、不刪節、盡可能完整地傳給后人。丟失了它們,不待后人苛責,我們將沒齒不忘地自責。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楊昊
這部珍貴的歷史文獻、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一言難盡,且非我輩所能道盡。作為抗戰親歷者的下一代,我們卑微的職責是將這份文化遺產打撈、整理、不刪節、盡可能完整地傳給后人。丟失了它們,不待后人苛責,我們將沒齒不忘地自責。
抗戰救亡的十四年(1931—1945)歷程中,振奮民眾斗志的第一宣傳手段是什么?歌詠。那個時代擴音器還不普及,遑論尚屬奢侈品的收音機。唯一可以仰仗的是肉聲,是口耳相傳。于是悲情迸發、相互砥礪、同仇敵愾,悉數投入歌詠之中。大合唱橫空出世,派上如此浩大非凡的用場,我以為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空前絕后。在北平、南京、上海、武漢、重慶、桂林,在廣場、街巷、學校、兵營,激昂的歌聲響起,驚醒了我們這個曾經麻木、一盤散沙的民族。十四年下來,估計產生了不少于3800首歌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