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堅如磐石的石牌——抗戰命運的大拐彎
15萬中國軍人殊死抵抗,最終以日軍后撤、放棄沿三峽西進告終。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薛小麗
位于長江西陵峽湖北宜昌市夷陵區段的“石牌保衛戰”舊址。
?編者按
石牌,長江三峽南岸一個小村莊,長江水自西奔流至此,向右拐了一道大大的彎。以石牌為東端起點,沿湍急的三峽水溯流而上,是當時通往陪都重慶最便捷的通道。1940年6月,下游的宜昌失守后,彈丸石牌,成為拱衛重慶的第一道門戶。
就在這里,72年前的1943年5月,日軍揮兵十萬,向這個三峽上的大拐彎逼近。石牌,這個古來兵家必爭之要塞,終究成就了抗戰歷史的大拐彎——日軍原希望借此役削減在華兵力,從中國戰場上抽身,不曾想愈加深陷而難以自拔。
15萬中國軍人殊死抵抗,最終以日軍后撤、放棄沿三峽西進告終。
“我總覺得是自己害了他,是不是被我累死的。”電話那頭,簡興安說。
當他踮起腳尖,透過重癥監護病房的玻璃窗往里望,93歲的黎祥彩插著管,面如死灰。一個多月來,簡興安連續帶了四五撥記者去采訪黎祥彩,包括南方周末記者。
“決死未必死,偷生必不生。”見到黎老時,他興致勃勃地唱起了國軍十八軍第五師的軍歌,還說:“我還要再活三年。”
可5月初,他中風了,而且是第二次。“除了眼睛睜著,其他啥反應也沒了”。去看望黎祥彩的志愿者黃一半說,黎老就這樣“悄悄”地走了,如一片風中飄零的樹葉。
“他這一走,整個夷陵區直接參加石牌保衛戰的老兵一個都沒了。”對于在宜昌市夷陵區尋訪“國軍”老兵近三十年的簡興安而言,黎老的離去可能意味著一段歷史的塵封。
石牌槍未響
黎祥彩的家在長江南岸的三斗坪鎮,宜昌失守后,長江上游江防軍司令部遷至此處。從三斗坪往下游不遠處,就是著名的石牌。1938年以后,這一帶都由江防軍守衛著。風華正茂的黎祥彩每天耳濡目染,最終在家門口參了軍。
過去,要想去石牌,得從宜昌一路乘船沿長江上行三四十華里,途經南津關、平善壩。今天,石牌村已被開發成宜昌市著名旅游景點“三峽人家”,可從葛洲壩碼頭坐游船前往。
不變的是,越靠近目的地,開闊的江面愈發狹窄起來。兩岸的百丈絕壁,在彌漫的江霧中仿佛騰空,詭譎而隱秘。在一處突然右拐一百多度的峽谷南岸山坡,就是石牌。
五代后周時期,群雄逐鹿,后周孝文帝曾移峽州州治于石牌,足以見得此地戰略位置之重要。
據《東湖縣志》記載,江南“有巨石橫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牌。這塊傳說為玉皇大帝降臨人間的圣牌,高近40米,底部寬13米,頂部寬12米,厚約4米。它背后倚著巍峨大山,東、西、北面是狹窄的江面,自古就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
蔣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