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標語口號回歸民間
掀起“不留死角”的治理風暴,換上錯誤的說教、不當的抒情或者正確的廢話,難道不是權力的濫用嗎?那將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幾天標語口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人寫了文章,幾家報紙還發了社論。因為國家要清理、規范、更新人口和計劃生育標語口號,而且不留一個死角,看樣子是要掀起一場治理風暴了。
這件事的確有值得高興的地方。包括計生宣傳在內的中國式標語口號,很多內容低俗、野蠻、違法,如“一人超生,全家遭殃”、“寧添一座墳,不添一個人”、“該流不流,扒房牽?!钡鹊?,充分暴露了權力的飛揚跋扈,管理的冷血粗暴,早已被人收集起來當作荒唐的笑話在網絡上流傳,也有學者對其毒害性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希望引起決策層的重視。如今,這些語言暴力將被清除,代之以由國家人口計生委認可的正確表達。
既然這類標語口號不只是計生工作獨有,就有人呼吁其他部門也應該行動起來,把所有領域的不良標語口號都清理一遍,同樣不留一個死角。諸如“飛車搶劫,當場擊斃”、“誰窮誰丟人”、“亂倒垃圾,全家死完”這類標語口號都應該成為歷史,而代之以“他家也有好幾口,你怎忍心下毒手”、“其實,窮人更需要關懷”、“垃圾說:讓我離這里遠點”之類更人性、更溫馨、更和諧的標語口號。
當大家都對此懷著美好憧憬的時候,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國家應該遠離標語口號,公權力不能染指這個空間。
先來看看標語口號的效果。那些標語口號的粗野,一方面的確是權力無所忌憚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這也跟標語口號自身的特點有關。要想用短短的一兩句話來準確而全面地宣傳政策和法律,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也不夠莊重嚴肅。以國家人口計生委推薦的190條標語口號為例,無論出發點怎樣,說到具體的事情,就難免出現偏頗和誤導。比如“低生育,素質好,男女都是寶”,難道多生的孩子、有殘疾的孩子,就不是寶了?那些抒情的句子,肉麻且不說,通常都不準確,比如“地球媽媽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其實并不是全世界都在搞計劃生育的。更多的情況是,為了正確,只好說廢話,比如“創造良好人口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樣的藍天下,一樣溫暖的家”,有什么意義?
掀起“不留死角”的治理風暴,換上錯誤的說教、不當的抒情或者正確的廢話,難道不是權力的濫用嗎?那將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曾經有媒體調查過標語口號的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揭示這也是一種政績工程,層層攤派,你追我趕。比如因“造字”甚于“造林”而出名的湖北鄖西縣,在山上造標語口號數千條,其中“封禁治理,美化漢江”8個大字長達兩公里,跨越三座山,用水泥、石頭砌成,共投入2500個勞力,做了3個月,耗資巨大。這些字不“封”不“禁”,本身就造成了山林毀壞和水土流失。
但這兩個原因還只是表面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從政治原理上說,標語口號跟集會演講、出版書籍、發表文章一樣,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天然地歸屬于公民社會。很多人在國外看見人家的標語口號五花八門,機智風趣,也希望中國人能夠學習。但這類比較往往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人家的標語口號大多出自民間和個體,所以可以自由揮灑,多元表達,而中國的大多出自廟堂,難免刻板空洞和炫耀權力。你可以看見一個英國人在議會大廈前的草坪上扯著橫幅,上書“求求你,讓我們的孩子從伊拉克回來吧”,卻很難想象落款為“白宮宣”的大幅標語:“當兵不打薩達姆,不如回家賣紅薯?!?BR> 回顧標語口號的歷史可以發現,1949年之前國民黨執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作為一支重要的反對力量,充分地利用游行示威、文藝演出、標語口號等形式,有效地傳遞了自己的聲音,宣傳了自己的立場,具有歷史的合理性。1949年之后,這些民間形式卻被帶進廟堂,多元的表達通道被演繹成炫耀權力威嚴的手段,尤其在“文革”十年間達到巔峰狀態。隨后,新的政治文明又開始建立,公權力對游行示威和文藝演出的利用逐漸減少。
如今,也應該讓標語口號回歸民間了。
這件事的確有值得高興的地方。包括計生宣傳在內的中國式標語口號,很多內容低俗、野蠻、違法,如“一人超生,全家遭殃”、“寧添一座墳,不添一個人”、“該流不流,扒房牽?!钡鹊?,充分暴露了權力的飛揚跋扈,管理的冷血粗暴,早已被人收集起來當作荒唐的笑話在網絡上流傳,也有學者對其毒害性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希望引起決策層的重視。如今,這些語言暴力將被清除,代之以由國家人口計生委認可的正確表達。
既然這類標語口號不只是計生工作獨有,就有人呼吁其他部門也應該行動起來,把所有領域的不良標語口號都清理一遍,同樣不留一個死角。諸如“飛車搶劫,當場擊斃”、“誰窮誰丟人”、“亂倒垃圾,全家死完”這類標語口號都應該成為歷史,而代之以“他家也有好幾口,你怎忍心下毒手”、“其實,窮人更需要關懷”、“垃圾說:讓我離這里遠點”之類更人性、更溫馨、更和諧的標語口號。
當大家都對此懷著美好憧憬的時候,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國家應該遠離標語口號,公權力不能染指這個空間。
先來看看標語口號的效果。那些標語口號的粗野,一方面的確是權力無所忌憚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這也跟標語口號自身的特點有關。要想用短短的一兩句話來準確而全面地宣傳政策和法律,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也不夠莊重嚴肅。以國家人口計生委推薦的190條標語口號為例,無論出發點怎樣,說到具體的事情,就難免出現偏頗和誤導。比如“低生育,素質好,男女都是寶”,難道多生的孩子、有殘疾的孩子,就不是寶了?那些抒情的句子,肉麻且不說,通常都不準確,比如“地球媽媽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其實并不是全世界都在搞計劃生育的。更多的情況是,為了正確,只好說廢話,比如“創造良好人口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樣的藍天下,一樣溫暖的家”,有什么意義?
掀起“不留死角”的治理風暴,換上錯誤的說教、不當的抒情或者正確的廢話,難道不是權力的濫用嗎?那將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曾經有媒體調查過標語口號的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揭示這也是一種政績工程,層層攤派,你追我趕。比如因“造字”甚于“造林”而出名的湖北鄖西縣,在山上造標語口號數千條,其中“封禁治理,美化漢江”8個大字長達兩公里,跨越三座山,用水泥、石頭砌成,共投入2500個勞力,做了3個月,耗資巨大。這些字不“封”不“禁”,本身就造成了山林毀壞和水土流失。
但這兩個原因還只是表面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從政治原理上說,標語口號跟集會演講、出版書籍、發表文章一樣,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天然地歸屬于公民社會。很多人在國外看見人家的標語口號五花八門,機智風趣,也希望中國人能夠學習。但這類比較往往忽略了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人家的標語口號大多出自民間和個體,所以可以自由揮灑,多元表達,而中國的大多出自廟堂,難免刻板空洞和炫耀權力。你可以看見一個英國人在議會大廈前的草坪上扯著橫幅,上書“求求你,讓我們的孩子從伊拉克回來吧”,卻很難想象落款為“白宮宣”的大幅標語:“當兵不打薩達姆,不如回家賣紅薯?!?BR> 回顧標語口號的歷史可以發現,1949年之前國民黨執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作為一支重要的反對力量,充分地利用游行示威、文藝演出、標語口號等形式,有效地傳遞了自己的聲音,宣傳了自己的立場,具有歷史的合理性。1949年之后,這些民間形式卻被帶進廟堂,多元的表達通道被演繹成炫耀權力威嚴的手段,尤其在“文革”十年間達到巔峰狀態。隨后,新的政治文明又開始建立,公權力對游行示威和文藝演出的利用逐漸減少。
如今,也應該讓標語口號回歸民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