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4重點城市就近入學調查 學區劃分明暗道
有家長砸鍋賣鐵花了數百萬買下學位房,卻因學區調整與夢想中的好小學失之交臂;有家長因恐孩子被統籌到次等學區,咬咬牙決定假離婚,到了民政局竟遇到了抱有同樣想法的夫婦……
責任編輯:呂宗恕 蘇永通
北京胡同內墻壁上貼著求購學區房紙張。有記者探訪發現,有的重點學校的平房“學區房”每平方米均價達20萬元,但依舊受到家長們的熱捧。
?編者按
又到了一年一度學區劃分的關鍵時期。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連續兩年發出“最嚴擇校禁令”,強調落實就近入學。南方周末通過對全國24個重點城市的摸底調查,解密學區劃分的真實運行規則。
明:標準過于原則,各地尺度不一,屢現“舍近求遠”現象;教育部門主導,社會難參與。
暗:“整體趨勢是公正、透明,但也不否認存在個案操縱的空間。”
“就近入學是項過渡政策,還需要在教育均衡上下功夫,著重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為了女兒茜茜能上“第一小學”,虎媽趙薇花光了所有積蓄,賣了寬敞住房,搬入9萬元一平米的破舊學區房。這是茜茜上重點小學的唯一途徑。全家人都作出讓步:奶奶上交了家里的財政大權,姑姑投入了自己的教育股份。
這是2015年熱播劇《虎媽貓爸》的劇情。
現實更富戲劇性:有家長砸鍋賣鐵花了數百萬買下學位房,卻因學區調整與夢想中的好小學失之交臂;有家長因恐孩子被統籌到次等學區,咬咬牙決定假離婚,到了民政局竟遇到了抱有同樣想法的夫婦……
2014年1月,教育部對全國19個重點城市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在2015年實現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劃片入學。
2015年4月,“史上最嚴擇校禁令”再度加碼,必須實現劃片就近入學的重點城市,從19個擴展至24個。
而就在當月,長春市南關區,明珠小區未能被劃分到小區內部的明珠學校,業主和當地教育局就“什么是歷史沿革”爭論不休;廣州市天河區,因新樓盤的擠入,家門口的小學被劃出,華港花園業主與教育部門據理力爭。
學區如何劃分,誰主導劃分,以何標準劃分,南方周末記者對24個重點城市的做法進行了摸底調查。
“就近”不近
家住南京市建鄴區吉慶家園的顧明提起女兒入學一事,滿腹疑惑:明明家門口有小學,為何卻只能去更遙遠的學校?
十多年來,吉慶家園一直沒有正式的施教區,這里的孩子都被派位到小區往東2公里外南湖三小就讀,一路要穿越8個紅綠燈。
2014年,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北校區(簡稱“新城北小”)在小區南面400米處落成。然而,建鄴區教育局2014年5月劃分的學區結果顯示,吉慶家園仍不屬于新城北小的施教區。
“舍近求遠”的學區劃分,不止是個案。
據媒體報道,2012年,北京西斯萊小區的業主看到大興區的學區劃分文件后目瞪口呆:該小區被劃到南側步行約30分鐘的濱河小學,而分別位于其西南和東南的中鐵五院和康順園兩個小區的孩子,卻能越過西斯萊,到其正北方僅數步之遙的景山小學就讀。
在南部兩個小區和景山小學形成的“品”字形結構中,位于中心的西斯萊小區偏偏被單“踢”出來,憤憤不平的業主用“摳窟窿”來形容這種劃片方式。
在沈陽市和平區,翡翠城社區居民李亞(化名)驚訝地發現,從2012年到2014年,自家所在的小區,“三年換了三個學區,而且越來越遠,距家路程從5分鐘遞增到40分鐘”。
2014年8月,李亞得知翡翠城社區被劃到和平區南京一校二分校,而該小學仍在建設中,兩年后才投入使用。當地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向她解釋說,因為每年生源地不同,區教育局根據調查會重新劃分學區;對于三年三換學區,“只能說趕上了”。
“教育局說2014年是按街道劃分,我們小區和之前就讀的學校不在一個街道,所以劃出。”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