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誰催生了抗日神劇這一“怪胎”?
為什么雷人情節普遍包裹在抗日的名義下?如果是都市情感劇,摸個胸根本不算什么,裹床單都可以;如果是神話劇或武俠劇,“手撕”也不一定顯得夸張,為啥非得往抗日劇里塞?
“抗日+N”成為了抗日劇的普遍模式,鄭曉龍導演的《紅高粱》,憑空生出了個秦海璐,和周迅上演了一輪又一輪的妯娌斗;豆瓣2014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紅色》,男主角徐天自帶海量IQ點卡,本事大得太夸張,簡直是住在弄堂里的“都敏俊”;再看看央視剛剛熱播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一上來閆妮和張博這對舊情人就沒完沒了的恩怨情仇……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是誰催生了抗日神劇這一“怪胎”?
近日,抗日劇《一起打鬼子》因“褲襠里掏出手榴彈”等雷人劇情,引發網絡熱議。
抗日神劇再一次進入觀眾視野,成為眾矢之的。新華社撰文批判抗日神劇,詳細羅列了抗日神劇的幾種雷人模式:濫加低俗“葷腥”,比如《一起打鬼子》里的摸胸、摸褲襠;違背客觀規律,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罔顧歷史真實;青春偶像當道……直指抗日神劇的本質是收視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