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只做“守夜人”
不少學者和市場人士認為,香港市場的監管機制值得商榷,中小投資者本應得到更多保護,具體到漢能薄膜股價腰斬事件中,漢能過高的關聯交易和輕易的股價操控空間應當被調查或阻斷。南方周末記者就香港市場的運作模式和監管方式采訪了國信證券(香港)副總裁謝開聰,以展現一個更接近真實的香港股票市場。
責任編輯:舒眉
2015年5月20日,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股價突遭腰斬,不到一小時內的斷崖式下跌使其市值蒸發達千億人民幣。剛剛坐上內地首富交椅不久的掌門人李河君隨即也交出了首富的位置,排到了王健林和馬云之后。
在追問真相之外,不少學者和市場人士同時指出,香港市場的監管機制值得商榷,中小投資者本應得到更多保護,具體到該事件中,漢能過高的關聯交易和輕易的股價操控空間應當被調查或阻斷。
南方周末記者就香港市場的運作模式和監管方式采訪了國信證券(香港)副總裁謝開聰,以展現一個更接近真實的香港股票市場。
不同的監管理念和機制
南方周末:香港股票市場的監管機制和投資者保護機制經常被質疑,在你看來,這兩點上香港的交易所和證監會做得好嗎?為什么?
謝開聰:香港是全球公認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如英國Z/Yen咨詢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標指數中,香港多年排在第三,僅次于紐約和倫敦。
而2015年該指數,內地排名最靠前的上海,全球排在第16位,比上期上升4位;內地排第二的是深圳,全球排在第22位,比上期上升3位。盡管上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