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崇陽教育城十年實驗 撤了學校,提了質量,苦了孩子

在義務教育法及修訂案中屢次被強調的就近入學原則,在崇陽縣成了一句口號。

責任編輯:呂宗恕

近5000人的大集中學成了當地無人抗衡的“航空母艦”。 (南方周末記者 陳露/圖)

崇陽力推當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城,十年來,教育質量明顯提升。

在義務教育法及修訂案中屢次被強調的就近入學原則,在崇陽縣成了一句口號。

十年前,李小平在鄉下教書;王清平上初三;饒方復在縣城最好的初中當黨支部書記。

十年后,李小平從鄉鎮進城當老師;王清平因撤校沒有去70公里外的縣城讀書,輟學一年后去江蘇打工;饒方復的書記不好當,天天為招不到學生而發愁。

這一切,都源于湖北崇陽縣的“教育城實驗”。

這項斥資5.2億的教育實驗,自2005年起步,于2009年達到頂峰。全縣初中學校由21所減至14所,完小由115所調至98所。而該實驗從一開始,就在爭議中推進。

在主政者的眼中,撤并合校有利于教育均衡化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教育大發展——崇陽縣教育質量過去排不上名次,現在能進咸寧(下轄一市一區四縣,含崇陽)前三,還帶動了周邊房地產市場繁榮;談及教育城下一步發展,主政者直言提高教學質量是當下最迫切的任務。在山區家長的眼中,最長70公里的上學路,讓孩子和自己想來就害怕。上學、放學,路上不安全;到縣城住宿學習,因開銷大漲而增加了負擔。

爭議中,兩所當年被撤的中學通過家長多年呼吁,最終,“失而復得”。

這是全國很多縣城義務教育發展的縮影。在“就近入學”的教育規律之下,崇陽教育城所帶來的集中化辦學模式究竟有沒有問題?能否復制?

“城市里的農村中學”

教育城占地1200畝,相當于兩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十年前,教育城所在的大集村還多是荒山、野草;現在,這里是當地人眼中“最漂亮”的建筑群,四條馬路全部命名為“××大道”。

如此龐大的教育城,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開始于2005年,建成了一所職業技術高中。這所職高的前身是一當地人與一浙江商人合辦的高中,后來辦不下去了,由縣政府接盤。

第二期開始于2008年,這是教育城發展的高潮。2008年5月,崇陽縣委縣政府以9880萬元將老城關中學拍賣。耗時四個半月、投資1億元,在職高旁邊建起了占地600畝的大集中學。2009年,將桂花、桂口、鹿門、金塘、高枧、華阪、蔡墩、銅鐘、大源等鄉鎮中學及原城關中學撤校,十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集中學。入學者全部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

2009年教育城三期開工,1.9億建成崇陽新一中。此外,教育城還新辦了一所小學——第二實驗小學。

據公開資料顯示,到2009年9月,全縣初中學校由21所減至14所。完小由115所調整至98所。至此,一所以小學、初中為主的教育城在崇陽縣城里完成布局。

翻閱《崇陽縣教育新區工程建設指揮部工作日志》,不難發現當時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教育城的重視。相關領導隔三差五開會部署,強調“大風小事、統一口徑&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