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考恩:尋找中國“低垂的果實”
在中國,走到哪兒你都能聽到人們在談論股票,看到人們始終盯著屏幕上的K線圖,它具有一場泡沫的所有典型標志,美國1920年左右的社會氛圍就是這個樣子。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互聯網+正在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機會。
我來中國,一提到“硬著陸”,很多人的反應都像是面臨地球毀滅一樣,但我不認為會是那幅場景,更大的可能性是在那之后,屬于中國的真正的偉大時代才會到來。
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過去“低垂的果實”,未來的果實則是社會制度的提升、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對環境污染的控制等。
在中國,走到哪兒你都能聽到人們在談論股票,看到人們始終盯著屏幕上的K線圖,它具有一場泡沫的所有典型標志,美國1920年左右的社會氛圍就是這個樣子。
2015年5月23日下午一點,離講座開始還有一個小時,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報告廳里幾乎沒人,一位美國人坐在第一排的角落噼里啪啦地在他的小電腦上敲字,他就是這次的演講人泰勒·考恩。
他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于喬治·梅森大學,2011年被《經濟學人》雜志提名為過去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同年在《外交雜志》的“全球最頂尖的100位思想者”榜單上排名第72。
泰勒今年53歲,不高,偏胖,眼鏡,西裝,長相遠不如他的博客讓人印象深刻。
他的博客“邊際革命”在全美經濟類博客點閱率排行榜上高居第二。讓人驚奇的是更新頻率:每天5篇左右,保持了十二年。他的博客不是長篇大論、晦澀復雜的經濟學論文,而是隨手記下的思考片段、定期書單和每天更新一組的推薦文章鏈接。
在北大演講前,早到會場的他正是在更新博客。這天,他寫了四篇文章,分別是巴基斯坦的經濟分析、意大利的音樂娛樂產業以及例行的文章推薦和網友評論回復。
這趟來中國,泰勒早十天就自己來了,先去了西安、南京,然后坐火車到上海、北京做演講。
在中國的半個月,他不僅寫了多篇關于中國經濟的評論,對北京美食品頭論足,還推薦了中國網絡紅人鳳姐(羅玉鳳)在美國從事美甲業的新聞,這篇文章引發了近期最多的討論,一百多條評論里,美國讀者對鳳姐言論的爭論激烈程度跟國內不相上下。
京滬兩地的演講間歇,他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泰勒·考恩在復旦大學演講現場。
美國停滯在科技的高原上
泰勒拿到《經濟學人》和《外交雜志》評獎提名的2011年,他撰寫的書《大停滯?》在美出版。在這本不足200頁的書中,他拋出了對當前美國社會發展的判斷,逆著潮流,也逆著人們的樂觀情緒——他認為美國在40年間處于經濟停滯狀態,互聯網短期內也無法刺激經濟,實現創收。如今,他依然堅持這一判斷。
泰勒對美國經濟的反思起于與祖母生活的對比:她出生于20世紀初的農場,沒上過高中,沒見過汽車飛機,甚至也很少見到電和馬桶。但是在她50歲的時候,一切都變了,大多數人過上了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讓泰勒質疑的是,在自己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