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問燃煤電廠超低排放:不缺技術,缺評估,還缺把尺
歐美BAT技術文件的制定一般需要三四年時間,我國2014年對燃煤電廠的排放要求一年就變了4次,剛剛改造完的環保設施,又要開始進行改造。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上:從左到右分別是柴發合、朱法華、葛察忠、高翔;下:從左到右分別是閆克平、王志軒、王仕龍、酈建國。
柴發合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朱法華 國電環保研究院副院長
葛察忠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
高 翔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
閆克平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
王志軒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
王仕龍 神華國能集團科技信息環保部總經理
酈建國 浙江菲達環??萍脊煞萦邢薰经h保裝備研究院副院長
是怎樣的一場會議,能讓主講嘉賓在會前準備講稿時,倍感“糾結”;又使得參會人在會上自由討論時,頻繁提起“困惑”“被動”等字眼?
2015年5月26日,在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浙江大學主辦的“燃煤鍋爐超低排放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火電行業和環保部的標準制定學者、高校技術專家、火電企業和環保企業,對于超低排放的技術、評估、效益甚至最基本的定義,展開了激烈的探討。
超低排放,也被稱為近零排放,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熱點。與數年前的概念話題相比,如今已有了浙江、江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