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憲章”早一百年的英格蘭“自由憲章”

大憲章所宣稱的那些東西,在英格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了,大憲章只不過是再一次重申罷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亨利一世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大憲章所宣稱的那些東西,在英格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了,大憲章只不過是再一次重申罷了

今年是英格蘭的大憲章(Magna Carta)簽訂800周年,作為一份影響到日后的君主立憲并且對美國憲法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文件,大憲章在今天受到了極高的評價。為什么大憲章會在英格蘭而不是在別的國家產生呢?

仔細觀察英格蘭的歷史,就能發現,她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地理歷史環境,使得其政治社會制度也走了一條和歐洲大陸不一樣的進化道路,就像生物進化學上的“加拉帕戈斯現象”一樣,英格蘭的政治社會制度顯得與眾不同。

一脈相承

眾所周知,大憲章是1215年在英格蘭國王約翰和起來造反的男爵們之間簽訂的一份條約,而那些男爵們(總共有25人)來和國王談判的時候是帶了一份稿子的,那不是他們自己起草的草案,而是另外一份叫“自由憲章(Charter of Liberties)”的英格蘭國王敕令,男爵們的造反,其實就是一次上訪請愿,是來請求國王陛下兌現諾言的。

只不過,彼國王并非此國王,而是諾曼底王朝的第三代國王亨利一世,這份總共14條的《自由憲章》,頒發于此前一個多世紀的1100年,大憲章最后成文的那63條,實際上也還是這些內容,也就是說,大憲章所宣稱的那些東西,在英格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東西,是早就有了共識的東西,大憲章只不過是再一次重申罷了。

之所以需要重申,是因為這份《自由憲章》在頒布后不久,就被國王本人給忘到腦后去了。仔細看一下這兩份文件的成文環境,也是非常相似的,這也道出了為什么這種思維方式會在英格蘭出現的原因。

其實再往下看,這種國王向貴族退讓的英格蘭傳統,在1093年就出現過了。

威廉“分家”

1066年,歐洲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后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人類文明的進化。那年,英格蘭地方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愛德華死了。愛德華沒有子嗣,王位就被他大舅子哈羅德繼承了,這就有人不服。挪威的維京人國王哈拉爾三世帶著兵從英格蘭的北邊打了進來,不過哈拉爾三世沒打過哈羅德,兵敗被殺。法國這邊又有一個叫紀堯姆二世(Guillaume II)的諾曼底公爵,從南方打了進來要王位,這回,哈羅德兵敗,被紀堯姆二世殺了,于是這個諾曼底公爵紀堯姆二世,就成了威廉一世(William I),又叫“征服者威廉”,實際上紀堯姆和威廉是一個字,就是法語和英語寫法不同。反正最后英格蘭就被諾曼人征服了。

被打敗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堅持反抗過一陣子,英格蘭有個羅賓漢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那些被征服者威廉打敗了的盎格魯—撒克遜土著地主,躲在森林里堅持反抗的事跡,并不是什么農民起義。但這種反抗過了三年也就平息了。威廉一世從此坐穩了英格蘭的江山,現在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從征服者威廉那兒傳下來的,已經是第四十代了。

一個法國人從此就成了英格蘭的國王。有趣的是,這位威廉一世后來把諾曼底公爵的爵位傳給了大兒子羅伯特二世,而英格蘭國王卻傳給了老三威廉二世,因為在當時,英格蘭就是一個蠻荒地方,當國王也就那么點油水,論實力比諾曼底大公差遠了。但是國王再差也是國王,要知道除了上帝就是國王最大,而代表上帝的教皇遠在羅馬,這樣國王就是實際上的老大,而諾曼底公爵頭上還有一個法蘭西國王,雖然那個國王其實也不能把公爵怎么樣,但是說起來總是個頭,所以老威廉國王就做了這樣的安排。他的二兒子理查未成年時就死于了一次狩獵事故,而小兒子亨利(就是后來的亨利一世)沒有得到土地,老威廉給了他5000磅白銀,讓他自謀生路。

兄弟鬩墻

老威廉一世以為這樣“分家”就一碗水端平了,但弟兄仨都不滿意。威廉二世不甘心英格蘭的窮山惡水,羅伯特二世看到那頂英格蘭王冠就眼放綠光,手下的貴族們就更不安了。威廉一世征服了英格蘭之后,把貴族全換成了他帶來的法國人,這樣這些人基本上在海峽兩岸都有土地,他們對這種安排非常不安,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去奉承新主人,要知道尊奉其中任何一位,都有可能被另一位所懷恨,自己在海峽某一邊的土地可能就會被沒收,而且兄弟倆也可能會翻臉為仇,這樣自己的土地就被兩個敵國分開了,所以他們認為海峽兩岸應該統一起來,尊奉一個國王才對。貴族們決定撬掉威廉二世,把老大羅伯特二世立為英格蘭國王,這樣,在1088年,這些貴族在威廉一世同母異父的弟弟、肯特伯爵巴約的厄德帶領下,起兵造反。

威廉二世很有手腕,他先對叛亂的貴族進行分化瓦解,對于能懸崖勒馬的貴族不但不加追究,還答應給他們盡可能多的錢或者土地,對于土著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則答應給他們更加公正的司法,對于堅持要一條道走到黑的那些貴族,則堅決鎮壓。

海峽這邊的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二世,原本說好了出兵英格蘭,支援那些叛亂貴族,但是因為天氣不好而無法在英格蘭登陸,使得威廉二世在軍事上占了上風。其實天氣只是因素之一,處于大陸這邊處境比較優越的一方肯定不如處境較劣的英格蘭一方有積極性,這一點在英格蘭歷史上已經不止一次地被證明了,就是后來簽訂大憲章的約翰國王,在盡失大陸領地退守英格蘭之后,行動也變得異常地積極。

威廉二世在1093年生過一場重病,在病中也擬定過一份憲章,雖然憲章內容沒有文本流傳下來,但應該是包括一些釋放犯人、減免債務和保證實行更公正的法律的內容,之所以要擬定這份憲章,除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外,還有就是威廉二世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對大陸的野心。而要奪取大陸,離開了英格蘭貴族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威廉二世后來撕毀了憲章,病好了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對大陸的野心也只能放一放了,因為虔誠的教徒羅伯特二世參加了十字軍東征,威廉二世曾發誓保證在羅伯特不在的時候不乘虛而入謀取諾曼底;要干,就要等羅伯特回來之后再堂堂正正地干。

亨利奪位

但是等不到了,威廉二世和他二哥一樣死于一次狩獵事故,他弟弟亨利也在場,是不是亨利下手干的,只有天知道。雖然威廉二世和羅伯特二世有互相繼承的協定,但是亨利趁著大哥遠在耶路撒冷未回,搶先把英格蘭的王冠戴在了自己頭上。

搶得王冠的亨利面對的是這樣的事實:所有人都不歡迎他,英格蘭的領主和貴族們不喜歡他,教會討厭他,英格蘭的土著盎格魯—撒克遜民眾也不肯接受他,理由都是一樣的:不知道他是什么人,要知道好不容易才擺平了國王威廉二世,又來了一位新的,大家不由自主地又開始懷念起那位“大阿哥”羅伯特來了。

亨利一世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識字,能讀寫拉丁語,號稱是碩學王(Henry Beauclerc),面對不利的局勢,亨利一世采取了三個措施來化解反對他的三種勢力。

亨利娶了蘇格蘭公主馬蒂爾達來當他的王后,馬蒂爾達有盎格魯—撒克遜的血統,這樣土著民就被安撫了;他答應教會,他將改變他三哥威廉二世那種壓迫教會的政策;同時也答應不再對領主們橫征暴斂。這些允諾就集中體現在他剛即位就宣布的十四條“自由憲章”之中。

撕毀憲章

但是這個“自由憲章”并沒有得到執行。它像之前威廉二世的憲章和之后約翰王的大憲章一樣,制定好了之后就被撕毀了。

實際上這三個憲章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和圖謀大陸有關,亨利一世雖然赤手空拳拿下了英格蘭王冠,但他還是更希望有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安撫領主貴族或者教會都只是手段,而一旦目標達成了,也就沒有必要繼續采取這種手段了。亨利一世在即位后不久,就開始積極參與干涉諾曼底事務。亨利一世精力過人,有大量的情婦和私生子,他嫁了好幾個私生女給諾曼底貴族,使他們站到了自己一邊,對于那些不在乎美色的,亨利一世就分封給他們大量在當時不值錢的英格蘭土地,他還成功地勸說法國國王菲利普承諾在爭端中保持中立,這樣,在1106年最后的決戰中,亨利一世獲勝,把他大哥羅伯特二世給拘禁了起來,拿到了夢寐以求的諾曼底公爵。

拿下了諾曼底,還需要什么憲章來和貴族們假客氣嗎?

所以這個憲章也就被人忘記了,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被人想了起來,拿去當了大憲章的草稿。

網絡編輯: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