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書摘(20150528)

沈崇案,是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不過對于沈崇后來的下落,知情人多為之諱,畢竟牽涉到個人隱私。這種局面,一直到2012年,方由香港許禮平先生打破。

責任編輯:劉小磊

沈崇的下落

沈崇案,是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不過對于沈崇后來的下落,知情人多為之諱,畢竟牽涉到個人隱私。這種局面,一直到2012年,方由香港許禮平先生打破。許先生與北京很多文化老人相熟,早就聽聞沈崇在案件發生后改名沈竣,后來嫁給了著名漫畫家丁聰。但沒人敢于造次,當面與沈崇核實這件事。機緣巧合,許先生收藏了沈崇一份親筆書寫的自白書,還有當年北京大學為沈崇案聘請法律顧問的感謝函等材料,于是經熟人介紹,約沈竣吃飯,席間拿出材料,向沈竣攤牌。他在文章中寫道,沈竣看到材料,雙眼略顯濕潤,面色為之一變,神情凝重而鎮靜,壓低嗓門說:“哪里搞來的?給我的嗎?”終于確認了真身。許禮平先生的文章原先發表在香港,現已收入其文集《舊日風云》(北京三聯,2015)。

 

跨界專家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引發了政治動蕩,也震撼了世界。對赫魯曉夫這個報告的批評,一直不斷,但像美國學者格雷弗·弗那樣激烈的恐怕還沒有過,他在《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與赫魯曉夫的謊言》(馬維先譯,社科文獻出版社,2015)一書中認為,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61項指責,除了有一項有些問題外,其余都是謊言。用作者的原話說是:“秘密報告中所有直接‘揭露’斯大林或貝利亞的論據,竟然沒有一個與事實相符。……整個秘密報告全是由形形色色歪曲的事實編織而成。”格雷弗·弗197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之后一直在新澤西的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教授中世紀英國文學。

岑仲勉辭職

岑仲勉本來是位自學成材的業余學者,前半輩子正兒八經的工作,是小職員,也當過中學老師,陳垣很賞識他的文章,1937年推薦他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員,這時,岑仲勉已經51歲了。在史語所過了11年安穩日子后,突然辭職。據說,岑仲勉喜用對音的辦法,研究上古史,傅斯年大概認為此非岑仲勉之所長,在沒有受過語言訓練的情況下,這種方法用起來也不太靠譜,所以多次要求岑仲勉揚長避短,專注研究中古史,兩人因此發生矛盾,最后岑只有“卷鋪蓋”(季羨林語)離所。復按今年出版的《傅斯年遺札》(社科文獻出版社),上述說法大體不差。近年中華書局徐俊先生就此寫過文章,以為季先生的回憶中有些細節不太準確,我的感覺是,具體時間可能會記錯,但起因大體就是如此。徐先生引用了傅斯年的幾封信,尤其是1948年7月5日的一封,以為傳說中的傅岑矛盾和離所風波,與兩人通信中的“謙懷與溫文,真不啻河漢云泥”,但他沒有引用這封信中的一句話:“今以一科上之不同,遂各行其是,亦事之無可奈何,望先生不以此事為懷。”想來應該是岑仲勉提出辭職,傅斯年略作解釋,重點還是對音研究的問題。岑仲勉這時已62歲,傅斯年的措辭很客氣,但并未透露絲毫挽留之意。

一篇論文的再版稿費

王紹光主編的《選主批判:對西方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收集了一批西方學者反思當今的“選舉式民主”的文章,認為這種在“多黨之間進行的自由的競爭性選舉”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出路在哪里?編者認為可能是像雅典城邦那樣:通過“抽簽”的方式來遴選官員。集子里有位作者的態度稍有點兒游移,編者馬上斥為“讓人失望、言不及義”,這個辦法行不行,這里就不議論了。有趣的是,這本書還透露了一些文章版權費用的情況:“本書共有12篇文章,29位作者,只有兩篇需要付費,并且兩位作者均幫我們減了負。M.H.漢森主動解囊幫我們支付了175英鎊版權費中的100鎊。K.霍布森則幫我們申請了半價優惠,將版權費降至96美元……其余文章均獲得了作者的免費授權。”這種尊重著作權的態度,倒是蠻值得贊揚的。

網絡編輯: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