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的里里外外

像藝術史大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和肯尼斯·克拉克的《文明》等名著常置左右,隨手翻翻就有收獲,也可以多了解一些藝術的背景,為自己的鑒賞力進補。

責任編輯:劉小磊

《阿爾諾尼夫婦像》這幅畫里,窗外是白天,而吊燈上卻點著蠟燭,是否畫家畫蛇添足?看了高階教授的解釋,原來別有洞天。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筆者也算是個美術的愛好者,這十幾年里每年一般至少要去美術館兩三次。幸虧東京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博物館很多,憑著良好的信譽和財力,能夠從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借來不少好東西,吾輩愛好者自然眼福不淺。但畢竟不是專門研究美術的,對很多作品的門道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平時也稍稍涉獵一些藝術史讀物,像藝術史大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和肯尼斯·克拉克的《文明》等名著常置左右,隨手翻翻就有收獲,也可以多了解一些藝術的背景,為自己的鑒賞力進補。

記得很久以前在一本編得極佳的英文版20世紀思想家辭典里,看到克拉克的條目下還有一部討論何為名作的小書“What is a Masterpiece”, 但尋覓許久未遇。巧得很,今年春假里在一家常去的舊書店只花了一個包子的價錢就購得了。書不厚,在輕軌上看了幾天讀完了。到底是20世紀最好的藝術史家和人文思想大家之一,對西方美術名作如數家珍自不用說,對作品的理解有著難以企及的深度。比如在此書前言里,克拉克就開宗明義反對對名作的主觀定義,認為那樣的定義否定了人類偉大的所有構成(the whole fabric of human greatness)。

他在書中給出了關于名作的若干特征,比如一個是“記憶與情緒的融合形成一個單一的理念,另外一個是重建傳統的形式的力量,從而使之可以表現藝術家自己的時代,同時又跟傳統保持聯系”。另外他也提到人的因素是名作的核心部分,藝術家必須對他的同時代人有深刻的理解??死诉€以Arena Chapel為例,說最高級的名作是對偉大主題的闡釋,而對歐洲藝術而言,幸運的是在其最好的階段基本上都集中在對基督教的闡釋上。在書的最后部分,克拉克還說盡管有很多關于名作的定義,最重要的還有一條,就是作者須是藝術天才,而天才又浸潤于時代的精神中,從而以某種方法將其個人經驗普遍化。大師寫啟蒙類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令人信服。

看完克拉克的書后不久,看到當今日本最好的藝術史家高階秀爾的《看名畫的眼睛(卷一)》中譯本出新版了,于是想找自己書齋里的原版書來看看,卻一時找不到,無奈在網上新訂了一本。想讀而未讀,在日文里叫“積讀”。因偶然的機緣而開讀,一讀果然很漲知識,于是不揣淺陋來介紹一番。

高階秀爾乃日本文化界最高獎章文化勛章的獲得者,原東京大學美術史教授。退休后擔任過位于東京的西洋美術館館長,巴黎第一大學名譽教授。雖已耄耋之年(出生1932年),至今研究著作不輟,在《朝日新聞》等媒體上還不時發表論美術的文章。高階教授專長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方美術史,同時對日本的美術也極有造詣。從三十多歲就開始出書的高階教授著作早已等身,代表作有《近代美術的巨匠們》、《世紀末藝術》、《法國繪畫史》、《文藝復興的光與暗:藝術與精神風土》等等。在專業研究之余,不忘寫作關于藝術啟蒙方面的著作乃是這位大學者的一貫作風,筆者在此要談的《看名畫的眼睛(卷一)》就是他三十幾歲時寫的一部暢銷書(初版于1969年)。此書收入著名的巖波新書(青版,同一系列中還有日本戰后最重要的思想家丸山真男的《日本的思想》,遺憾的是中譯本只翻譯了一半),截止到2013年8月已經重版六十七次,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看名畫的眼睛(卷一)》,[日]高階秀爾著,范鐘鳴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在書中高階教授介紹了從楊·凡·愛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到馬奈《奧林匹亞》為止的15幅西方美術史上的杰作,時間跨度上正好是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按照作者的說法,這恰好構成西歐繪畫最輝煌的一個周期。高階教授在給中譯本的序言里寫到,他力求在書里把產生這些杰作的西方文化背景寫出來,讀者可以因此而加深對這些作品的理解。讀完此書,我想這正是該書最重要的貢獻,難怪問世四十多年來依舊暢銷,筆者前兩天還在服務的大學的書店看到此書放在醒目的地方。

第一篇是談“油畫之父”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恰好筆者手頭的美國哲學名家約翰·塞爾教授的新書Mak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就是拿此畫作為封面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去年3月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參觀時,此畫因故未能看到,所以特別想知道高階教授如何解說的。讀完以后,頗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比如畫中的那面凸面鏡,以前就沒怎么注意。但根據高階教授的分析,這面鏡子作用甚大,由于其弧度特殊,“把左邊敞開的窗,右邊連著天頂的紅色的床,中間從天頂吊下來的吊燈,還有兩個默默站立著的人的背影等都反映了出來”。還不僅僅如此,這面凸面鏡還像袖珍畫一樣把整個房間都展現出來了,可見畫家構思之巧妙。如果我們不細心看的話,還真發現不了鏡子里竟然還有那么多花樣。

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的解說還有很多。比如高階教授講到了畫中很多物品的寓意,筆者也是得未曾聞。我們從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對夫婦在舉行結婚儀式,丈夫用左手托住妻子的右手,意味著他們的永久結合。窗外是白天,而吊燈上卻點著蠟燭,是否畫家畫蛇添足?根據高階教授的說明,“只有一支蠟燭的燭臺在中世紀被稱為‘婚禮的燭臺’,它象征著‘結婚’。”畫中兩人腳邊的那只可愛活潑的小狗則是忠貞的象征。至于那些水果,也不是白放的,都是象征著人類的原罪之樹的果實。所以“真實的水果暗示了人類的原罪,它們同時也提示了十字架上的拯救”。這些如果沒有專家的解釋,真的是無從了解:在西方的文化中基督教扮演了絕對重要的角色,不管是音樂還是繪畫,離開了對基督教的了解,很多都無法準確地說明。

在對每幅名作作了說明后,高階教授還對名作的歷史背景也一一作了介紹。據說《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第一次展現了用油畫技法表現現實的逼真效果”,這跟畫家使用的調劑色很有關系,而究竟使用了什么樣的調劑色,作者說至今還是個謎,但我們可以確切知道的是,包括凡·愛克在內的畫家,當時的很多畫家往往都是油畫技法和蛋青畫法并用,在完成的蛋青畫底子上再畫油畫。

對另外一幅名作的解釋也讓人很受啟迪,就是筆者非常喜歡的德國大畫家丟勒的名作《憂郁》。我們可以看到丟勒在這幅銅版畫上畫了很多,最重要的當然是那位長著雙翼、托腮沉思的女子,然后是她身后的建筑和四周的物品及動物。比如有鋸子、刨子、木尺、釘子和釘拔,甚至還有坩堝爐、吹火棍、圓球和多面體等等。不由得心生疑問:大畫家畫這些勞什子干什么?那位女子究竟在干什么?

說老實話,一上來真是無從下手。在高階教授的向導下,才有豁然開朗之感:海面上飛翔著的那只蝙蝠給我們提供了線索,它的翅膀上寫著Melencolia.I。Melencolia在拉丁文中就是憂郁的意思。我們知道,按照古希臘的一種醫學理論,人體內有四種不同的液體流動著,就是血液、膽汁、粘液和黑膽汁。據說這些液體分布的多少決定了四種不同的性格。黑膽汁多就是憂郁質的,此類人大多內向、消極和孤獨,Melencolia這個詞原本就是來源于古希臘語。

在中世紀通常用終日無為、托腮思考的人來形容憂郁氣質,而丟勒則賦予了憂郁者以新的含義,這其實也是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在15世紀末,憂郁氣質變成了專門從事理性活動和藝術活動的人的象征,所以可以說丟勒是通過他的杰作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跟著高階教授的指引,我們再來看這幅杰作,就仿佛換了一幅清晰極了的新眼鏡似的:那些刨子和鋸子就是代表創造物體的工具,時鐘等就是測量的工具,球和多面體則是幾何學研究的對象,等等。如此,謎底也就揭曉了:這位女子所代表的就是那些專門從事精神活動的哲學家和藝術家。

還有一種背景也是吾輩外行不知道的。據高階教授說,丟勒作為德意志民族當時最優秀的民族畫家,是他給德意志帶去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思想。丟勒兩次訪問意大利,深受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意大利文化的影響。比如創造性藝術家們都具有憂郁氣質的思想,就是著有名著《柏拉圖式神學》的費奇諾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走筆至此,我們才能對丟勒的這幅杰作有個初步完整的理解。這再一次證明了內行看門道的道理,畢竟沒有對西方文化史精神史的了解,要看懂名作著實不容易。

在本書的跋里,高階教授引用了達·芬奇的話:“繪畫是精神性的東西。”說明達·芬奇沒有把繪畫只看作手藝活,而事實上西方美術的杰作或多或少都體現了西方文明的精神,這也正呼應了本文開頭引用的克拉克的話。高階教授選擇的名作也正符合克拉克的那些定義和條件。順便說一句,高階教授也翻譯過克拉克的代表作“裸體”。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張中行先生評論王泗原《古語文例釋》的文章,說此書乃讀文言文的必備讀物,筆者也可以效顰一下,高階教授此書及其續篇,是看西洋名畫的好向導:不妨隨便翻翻。跟原書相比,中譯本的配圖基本上都是彩色的,更加賞心悅目。譯者范鐘鳴是職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家,1984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藝術系,1986年赴日,跟高階教授也有個人交往。筆者中譯本也看了,覺得專業人士兼通語言翻譯起來畢竟不一樣,的確是本很不錯的譯著。

網絡編輯:佳凝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