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靠猜,吃藥靠掰患兒死亡糾紛折射兒童藥之困

國際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在成人用藥中不斷補充兒童的用藥規范,由于難以開展臨床試驗,這些信息通常是患兒用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換來的警示。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楊思佳 梁綺雅

六一兒童節的到來讓兒童用藥的話題再度引起公眾關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3500多種藥物制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CFP/圖)

中國3500多種藥物制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國際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在成人用藥中不斷補充兒童的用藥規范,由于難以開展臨床試驗,這些信息通常是患兒用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換來的警示。

201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何浩坐在自家的茶幾前,用擺照片的方式介紹著自己的兒子凱凱。第一張是凱凱出生,7斤3兩;第二張是凱凱學走路,跌跌撞撞……最后一張是23個月的凱凱躺在手術室,等待法醫鑒定。

法醫認為這是非致死性的疾病,但就診六小時后,凱凱去世了。在此后的醫療糾紛中,一種藥物的名字“非那根”被反復提及?;挤胶驮悍接懻摰慕裹c在于,對于兩歲以下的兒童,非那根究竟該絕對禁用,還是慎用?

非那根是一種常用于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防治暈動癥、鎮靜、催眠、治療惡心、嘔吐及術后止痛,亦可作為全麻的輔助用藥。

在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意見書》中,凱凱的死因歸因為初期醫生診斷失誤、非那根的使用以及后期搶救不及時。藥品非那根的使用是否起到關鍵性作用?負責做鑒定的醫生劉艷偉稱:“不能排除非那根和被鑒定人呼吸驟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在這起涉及嬰幼兒醫療糾紛的背后,是兒童用藥普遍困局。

兒童無藥可用是最突出的問題。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兒童2.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6.6%,但在中國3500多種藥物制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其次是不得已使用成人藥之后造成的傷害。來自原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率是12.9%,新生兒高達24.4%,成人只有6.9%。據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統計,我國7歲以下聾兒,超過30%是因藥物過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此外,由于用藥說明書描述含糊,兒科醫師只能憑借臨床經驗用藥,將成人劑量進行調整,處方中經常出現“半片、1/4片”的用量描述,常常“靠手掰、用刀切”來掌握兒童用藥的適宜用量,帶來諸多不便。

2015年5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該委員會將負責組織相關專家總結兒童臨床用藥經驗及安全用藥數據,形成行業共識,推動建立科學規范的兒童用藥指南等工作。

在付出了太多的藥物傷害和生命代價之后,這會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兒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