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戰斗的戰斗黎城故事:八路軍最大兵工廠的誕生

“保衛戰前,兵工廠掩埋機器準備撤退,叫‘空室清野’;打起仗來,日軍逼近時中了飛雷、地雷,叫‘地雷會餐’;兵工廠安全轉移,部隊準備撤退,就請‘鬼子’進來撿撿‘破爛’?!?/blockquote>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樂

編者按

1937年11月18日,山西黎城抗日根據地開辟。自此,縱使周圍形勢更迭,這個地方再沒成為“敵占區”“淪陷區”,始終保持著“解放區”的稱號,紅色政權在黎城從未斷絕。這片土地被稱為“后方之后方”,陸續建起了八路軍的醫院、銀行、學校、機場、農場、制藥廠、草帽廠、被服廠、毛紡廠、造幣廠、印刷廠、肥皂廠、紙煙廠等等。今天,行走在黎城村巷,幾乎走幾步就能發現掛著紀念牌的民居,提示著這里曾經發生過的革命過往。

八路軍在黎城留下的所有印跡里,黃崖洞有著極特殊的意義。太行山脈綿延八百里,至黃崖洞形成了酷似丹霞般的地貌,刀削斧劈的峰巒直沖云霄。這里不僅發生過一場敵我傷亡比6∶1、被中共中央稱為“模范戰斗”的黃崖洞保衛戰,更誕生了解放區第一批制式化步槍、第一門火炮、第一顆炮彈。山谷間一年生產的武器彈藥可裝備16個團。在整個黎城,有專門培訓軍工人才的學校,培養了太行山上的第一代產業工人,連“村村碾炸藥,戶戶造地雷”的地雷戰也源自這里。

然而,有關軍工的一切當時都曾被嚴格保密著。即使宣傳起黃崖洞保衛戰,也少有人知道在那“水腰”山谷曾因火熱的生產而成為“小天津”。

“戰斗是為了保衛兵工廠,兵工廠是為了保障更持久的戰斗。”當那些故事沉寂七十余載,當事者多已故去,今天的人們也只能聽黃崖洞軍工人的后代們慢慢訴說。

重建的廠區依稀看得出當年的生產狀況。(陳之琰/圖)

“保衛戰前,兵工廠掩埋機器準備撤退,叫‘空室清野’;打起仗來,日軍逼近時中了飛雷、地雷,叫‘地雷會餐’;兵工廠安全轉移,部隊準備撤退,就請‘鬼子’進來撿撿‘破爛’。”

1982年,42歲的左太北第一次看到父親的家書。

父親左權在信中多是對母親劉志蘭在生活上的叮囑,少提軍中事宜。然而,就在左權犧牲前約6個月的1941年12月18日,他給妻子的第七封信里,記錄下了一場“安然”的戰役——

在本區今年總算是“太平”的一年,在一地住上一年多不搬家,這在我十余年來的從戎生涯中算是第一次。不久前敵人向本區的掃蕩僅廿二天就結束了,且僅是本區的一角,水腰的保衛戰打了八天八夜,距我住地僅一二十里遠,我們始終未動。不少人們替我們擔心的事,但也安然的過去了。

好奇父親一生的左太北曾幾次來到父親筆下的“水腰”山(注:又稱“水窯”)。她不止一次望向重山之間的一線藍天,還有那破敗的碉堡。左太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場仗遠沒有父親寫得那樣云淡風輕。

“鏖戰八天八夜,殲敵近1000人,八路軍傷亡140余人,創下抗日戰爭中敵我傷亡對比之最。這場保衛戰也被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譽為1941年反‘掃蕩’以來最成功的模范戰斗。&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