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琨:技術低下,怎么平衡?
2002年,劉家琨、翟永明等朋友策劃了一個藝術展“專業余”——請來的都是專業人士:醫生、教師、評論家、舞蹈家、詩人、記者,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又都是業余的。每個人的藝術作品要從自己的職業技能出發,但要不同于常規職業行為。
責任編輯:李曉婷 袁蕾 實習生 席郁蘭 馮浩鵬
“一個當代藝術的雙年展,中國館里一個藝術家也沒有!”德國漢學家米歇爾·康·阿克曼笑著評價2015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中國館部分。
他說得對,也不全對。
最年輕的陸揚離開學院不久,但已經是嚴格意義上的職業藝術家。另外幾位參展“藝術家”的確不以當代藝術為職業:譚盾是全球著名的作曲家,吳文光是影像工作者,文慧是舞者,劉家琨是建筑師,有自己的事務所。
“如何突破藝術邊界”是中國館策展團隊有意探討的話題之一,選擇的藝術家與社會交往密切,作品大部分來自日常工作,沒有人“為藝術而藝術”。
從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藝術家陣容里,劉家琨嗅到了似曾相識的氣息。2002年,劉家琨、翟永明等朋友策劃了一個藝術展“專業余&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