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它不是普法戲”《十二怒漢》中國變形計
從一邊倒支持有罪,到12人一致投下無罪,《十二公民》展示了一幅理想的法治圖景。成為了宣揚美國陪審團制度的最經典電影,日本、俄羅斯等國均曾翻拍。當然,這個故事的中國版本,只是發生在模擬法庭里。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蘇海倫
從一邊倒支持有罪,到12人一致投下無罪,《十二公民》展示了一幅理想的法治圖景。當然,這個故事的中國版本,只是發生在模擬法庭里。
導演徐昂:這是一場關于偏見的討論,對公平正義最樸素的追求,只是它的一個側面。
北大副教授車浩:這個故事如果出現在中國,法律觀念才是最應該有本土化價值的地方。
“為啥8號陪審員是檢察官,不是律師?”在北京中關村一家電影院里,律師們把導演團團圍住。
《十二公民》上映的第二天,律師孟靜包場請76位法律圈的朋友觀看,他們大多數是律師,還有法官、檢察官和媒體記者。該片導演徐昂也受邀前來交流。
觀影的法官也有異議:“8號應該是法官才對。”
讓法律人紛紛入戲的《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時長一個半小時的故事,只有一個場景。十二位身份各異的陪審員,被關在一個燥熱狹小的房間內,以裁決一個問題少年是否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第一輪投票一邊倒,11票有罪。唯一的反對者8號陪審員,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他說服其他人提出合理懷疑,一步步排除個人偏見,最終達成了12∶0的一致意見:無罪!
對人性的剖析和對法理公義的堅持,使《十二怒漢》成為了宣揚美國陪審團制度的最經典電影,日本、俄羅斯等國均曾翻拍。
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延續了原作的基本劇情,只不過,中國故事搬到了現實之外的一個大學模擬法庭中,但恰好踩在了一個特殊的節點上映——7天后,最高法院啟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法律圈開始假想:如果中國也有陪審團,會是這樣的結局嗎?
導演徐昂說,這部片子正是一次幾乎不付出任何代價的試驗,“它驗證了某種生活的可能性”。
模擬的中國“陪審團”
2012年的一天,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韓大書接到了弟弟韓景龍的電話:有沒有可能把《我們檢察官》與《十二怒漢》結合起來?
韓大書的第一反應是:“根本不可能,中國沒有陪審團制度。”
麻醉師出身的70后編劇韓景龍,原本擅長寫驚悚劇,但拍法律劇的念頭在他的腦子里已經轉了很久。
韓景龍的想法,得到了所在公司聚本傳媒總經理王魯娜的支持。經韓大書推薦,聚本傳媒買下了遼寧省人民檢察院辦公室主任李玉嬌創作的電視劇劇本《我們檢察官》。由于拍攝成本問題,電視劇計劃一直被擱置。他們打算從電影入手,于是開始接觸各類導演。
王魯娜注意到了話劇《喜劇的憂傷》,這部戲讓她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