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審能否做實
中國已在50個法院展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試點,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現象能否改變,還有待一年后的全面評估。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蘇海倫
2014年7月29日下午,杭州中院開庭審理一起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以人民陪審員身份首次出庭參與案件審理。
中國已在50個法院展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試點,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現象能否改變,還有待一年后的全面評估。
作為一名來自中西部的基層法院院長,陳昂最近正在體驗甜蜜的煩惱——2015年4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他所在的法院成為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50個試點之一。
改革的壓力來自頂層,試點方案由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一年之后,最高法院就要總結經驗,全面評估改革方案的實際效果,這讓陳昂感到壓力不小。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法院之前沒有做過類似探索,不發達地區,也沒什么先進的經驗。跟省高院的領導推辭過兩次,說已經確定了,改革將來要在全國推開,所以試點要有代表性,各種類型的都要有,才好全面評估。”
2005年以后,經過兩輪的陪審員倍增計劃,中國法院的陪審員已經達到2014年底的20.95萬人。他們在2014年共參審案件219.6萬件,占到一審普通程序案件的78.2%。
但據多位法官和律師體驗,這些年“陪而不審”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性改善。大部分陪審員的參與度不高,少部分表現積極的,一年卻能開上一百多個庭,幾乎成了“編外法官”。
在擴大民主參與的同時還要提高陪審質量,成為擺在陳昂等人面前的首要難題。至于《十二公民》式的陪審團改革試驗,目前似乎稍顯遙遠。
降低門檻,擴大規模
4月28日在京召開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