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人類沒有優秀品種

“為什么過去‘中國’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能將許多外圍的文化吸入華夏圈內?為什么到了近代,中國喪失了過去的彈性和可塑性……”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李曉婷 實習生 席郁蘭 馮浩鵬

2015年5月,85歲的許倬云新作《說中國》在內地出版。歷史學者葛兆光評價:“這部著作不是為了借助歷史引出民族主義的盲目情感,而是通過歷史達成世界主義的理性觀念。” (廣西師大出版社供圖/圖)

“中國五六千年的內外變化,猶如各種不同的豆類被倒在一個鍋內,不斷地攪和成臘八粥;假如把它們磨成漿,則出現的將是混合的豆漿。”

“為什么過去‘中國’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能將許多外圍的文化吸入華夏圈內?為什么到了近代,中國喪失了過去的彈性和可塑性……”

——摘自《說中國》

2015年5月,85歲的歷史學家許倬云新作《說中國》在內地出版。230頁的容量以簡馭繁,梳理了中國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晚清的歷史。此番貫穿萬年的追溯,緣于兩個問題: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為此,耄耋老人“二年刀圭,三載療治,長夜不寐,隨時思索”。

新書付梓之際,應出版社之邀,許倬云在美國匹茲堡家中錄制了一段視頻。

“身處海外大半輩子,身體經過兩次開刀后,回到故國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所以借這個機會,向我的讀者,也是我的同胞,有這一番交代。”視頻中,他習慣性地把拐杖倚在胸前,自謂書出過不少,面對讀者多是在演講會一類場合,對著空氣說話卻是頭一遭。

歷史學者葛兆光特意為許倬云新著撰寫“解說”:“什么是‘華夏’,什么是‘中國’?討論這一問題,既可以從今溯古,來論證國家合法性,也可以從古到今,以理解歷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個政治話題,也可以是一個歷史話題;它可能惹出民族主義情感,也可能培養世界主義理性……這部著作不是為了借助歷史引出民族主義的盲目情感,而是通過歷史達成世界主義的理性觀念。”

2015年6月6日,許倬云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電話訪問。在近九十分鐘的問答中,他邏輯清晰,條分縷析。所敘述的史觀、史實看似久遠,卻往往直指當下。

秦的惡名,有冤枉的成分

南方周末:有學者認為,近代以前,中國社會幾千年最大的變化是周秦之變。秦開辟的統治模式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兩千年。除了周秦之變,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節點還有哪些?

許倬云:周秦之際,全世界幾個重要的文明差不多都在大變動中。不同文明提出不同的價值觀念:基督教提出神的概念;希臘提出自然和秩序的概念;中國提出了人的概念。這些概念確定了幾大文明系統后來發展的方向。

中國一直關注人的問題,所以在人的處理上是中國最重要的關口。因為時代的轉變、歷史的進展、外面的侵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有好多次不同的調整。這些調整反映于社會的組織方面,反映于思想方面,反映于國家和人民的關系上。

南方周末:第一次大的調整就發生在從周到秦的轉變中。國內很多學者對“酷秦”評價不高,認為其遏制了思想和學術的自由,你在書中卻認為,中國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是秦漢奠定的基礎。

許倬云:秦是管得比較兇。但是秦的惡名也有冤枉的成分。秦始皇做的事情基本上是總結了戰國時代幾個強國已經在做的事:把權力從貴族手里拿過來,放在中央手里;以專業的官吏人員去管理地方。這就是所謂的“編戶齊民”。“編戶齊民”照說在中央政府到老百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